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东汉末年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蜀汉(季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及散文家。

年轻时曾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刘备三顾始见之,为备画据荆益、联孙权、拒曹操之策,佐备取荆州,定益州,遂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备称帝于成都,以亮为丞相。备死,亮辅后主刘禅,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相攻战。建兴十二年卒于五丈原军中,年五十四,谥为忠武侯。

诸葛亮是祖龙的第三次轮转,他的才能、品格倍受后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晓阴阳,料事如神,后世的民间小说、戏曲描绘,如罗贯中《三国演义》,他的形象刻画越来越生动,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生平

琅琊出世

东汉光和四年 (公元181年) 诞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亲诸葛珪,曾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4岁时父亲续弦,6岁随叔父诸葛玄读书识字,8岁时丧父,9岁时已能吟诵《梁甫吟》,且习读《春秋》、《周礼》、《孙子兵法》等。这一年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汉献帝与诸葛亮同龄)。

隆中十年

兴平二年(195年),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诸葛玄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随同上任。诸葛瑾留家照顾继母。适逢汉朝更选朱皓代诸葛玄职位。诸葛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附之。

诸葛亮与当时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结交。三国志注《襄阳记》记载曰:黄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亮:“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闻你选择妻子;我有一丑女儿,黄头发、黑皮肤,而才华堪相配于你。)”;诸葛亮答应,即迎娶黄氏;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不要像诸葛亮那样选妻,正择得黄承彦他家的丑女儿)”。

实际上,“阿丑”是黄氏的小名,说女儿相貌丑陋只是黄承彦的自谦之词、试探之语,黄承彦是沔南名士,“高爽开列”,也就是说,性格直爽洒脱,喜欢开玩笑,就像父亲骂自己的儿子是臭小子,骂自己的闺女是傻丫头一样。

三顾茅庐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绍,自南进击刘备;刘备派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刘表自郊外迎接,以上宾之礼相待,增益其兵马,使之屯兵新野。刘备向司马徽请教世事。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儒生乃浅俗之士,岂会认识时势事务?认识时势事务者是英俊豪杰。在此地中,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徐庶见刘备,刘备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诸葛孔明,是卧龙,刘将军希望见到吗?”;刘备答:“君与俱来。(你与他一起过来吧。)”;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此人只可前去拜见,不可委屈罗致。将军宜枉屈尊驾以顾。)”

因此刘备遂亲自拜访诸葛亮,凡三次才见到(史称“三顾茅庐”);刘备屏退别人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汉室衰败,奸臣掌权,使天子汉献帝蒙受苦难。我不自量德行与能力,欲伸张大义于天下,然而智术浅薄,时至今日,一无所成。然则志向仍未减,先生可以出谋画策吗?)”

诸葛亮遂向刘备陈述三分天下之计(隆中定计),分析:此时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又详述荆州用武之国、战略要地,而其主刘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赐予刘备;益州是汉高祖成就帝业之地,其主刘璋暗弱;更建议刘备等待时局有变,由荆州、益州进攻中原。这篇论说后世称为《隆中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刘备解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但愿诸位切莫再说。)”;关羽、张飞乃作罢。

刘备在荆州扩军,诸葛亮筹措军需,何宇度《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晁氏贷钱千万,以为军需。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犹存。”

赤壁大战

刘表妻子蔡氏想刘琮取代刘琦,多次与蔡瑁、张允等人在刘表面前说刘琦坏话。刘琦每欲找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诸葛亮动辄拒绝,未与共同谋画;刘琦便邀请诸葛亮游观自家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上屋抽梯,迫使诸葛亮授以对策;诸葛亮答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没看到春秋时期申生留在国内而遇危险,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吗?)”;刘琦恍然大悟,决意离开襄阳;适值黄祖过身,刘琦得出,遂任江夏太守。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去。蔡瑁、张允、蒯越等人拥立刘琮做荆州之主。刘琮决定投降。刘备没有攻打襄阳,只是在城下驻马高呼刘琮出来相见,之后来到刘表墓前祭奠,拜辞而去。刘备一行南下,荆州官吏百姓加入,走到当阳时,人数达10余万,一天只能走10几里。曹军五千轻骑于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一行。孙权派出鲁肃,在当阳长坂迎刘备。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如果能以吴、越的军民与中原抗衡,不如早日与曹操绝交)”,另一个选择是:“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抵挡,何不解除武装,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反问诸葛亮那刘备为什么不去投降曹操,诸葛亮说刘备有高远志向,他自己绝不会向曹操投降。孙权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也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孙权认为如果与曹操打起来,恐怕连五万兵众也难以拿出。诸葛亮分析,先说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两万人,加上刘琦招集江夏郡战士也不下一万人。再说曹军远来疲弊,追击刘备时,“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而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最后,他说孙权如果能派遣猛将统领数万雄兵,与刘备同心协力,那么肯定能将曹操击败。孙权正式决定迎战,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

开创基业

赤壁之战后,刘备撤出江陵,放弃江夏,全力占据荆州南部四郡,先上表汉帝奏请刘琦为荆州刺史,之后两万大军南下。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荆州南部四郡尽为刘备所占领。刘琦死,群下推刘备为荆州牧,刘备即遣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其租赋,以供军实。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说:“亮时住临烝。”,“此县居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中,调其赋税,最为要地也。”在《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释军师中郎将一职时说:“军师,亦古将军号。曹操初置军师祭酒,而备置军师中郎将,皆以一时军事创置官名也。然军师祭酒止决军谋,中郎将则有兵权。”益州牧刘璋派人前往荆州邀请刘备入蜀助攻张鲁。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从建安十八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攻雒城将近一年。张飞、赵云、刘封等随诸葛亮率军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夏,诸葛亮入蜀援军溯江而上诸葛亮亲自沿涪江取德阳,直取成都。之后,关羽听说马超归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才能可与谁相比,诸葛亮回信说:“马超文武兼备,气概雄烈,过于常人,可称得上一世之豪杰,是黥布、彭越一流之人物,可以与张飞相提并论,但是赶不上美髯公你超逸绝群。”刘备派简雍进入成都劝说刘璋投降,刘璋答应投降,与简雍一同前往刘备所在地“同舆而载,出城归命”,益州易主,归属刘备。

蜀汉丞相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汉中,最终降服张鲁,抢在刘备之前占有汉中。刘晔一度劝曹操趁机征取刘备。诸葛亮为防备曹操出屯江阳[7]。此时孙权派人讨还荆州,刘备正率兵五万从益州到公安,与孙军对峙,准备夺回被孙权夺走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偏将军黄权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刘备为尽快解决荆州问题,回兵保卫益州,便以湘水为界,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划给孙吴。后曹操并未征伐刘备,留下夏侯渊、张郃等镇守汉中,本人从汉中撤退。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刘备亲率大军征汉中,战事胶着。曹操自长安率兵经褒斜谷赶往汉中,刘备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诸葛亮镇守成都,刘备“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与从事杨洪商议对策,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当即发兵支援汉中前线。从建安二十二年起,双方在汉中僵持一年多,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刘备依定军山恃险安营,命黄忠居高临下,冲入敌阵,杀死夏侯渊。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汉中,汉中归刘备所有。诸葛亮之后出骆谷,派兵戍守兴势山,设置烽火楼,防备曹操[8][9]。秋七月,马超、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120人联名上表刘备为汉中王。十月,吴国吕蒙攻打关羽。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捕杀。当刘封失掉汉中东面三郡逃回成都时,诸葛亮担心在刘备薨逝之后,后主刘禅会很难驾驭刚毅勇猛的刘封,便劝刘备以不发兵援救关羽为由杀害刘封。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当时谣言汉献帝刘协已被杀害,刘备发丧,谥刘协为孝愍皇帝。 221年,群臣劝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故事劝刘备,刘备才决定接受群臣拥立而称帝,称帝后,诸葛亮官拜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永安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东征孙吴,意图夺回荆州和为关羽报仇,大败,撤退至永安(即:夷陵之战)。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颓丧。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诸葛亮接到刘备诏书,带着刘永、刘理从成都来到永安。刘备病重,召诸葛亮与尚书令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四月下旬,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定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取其位。)”诸葛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自己所有力量,报效忠贞之气节,继续至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延至四月,刘备驾崩,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相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君甫逝,先不发兵。

诸葛亮派广汉太守、使臣邓芝前往吴国。孙权便断绝同曹魏来往,派张温回访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四月,东吴孙权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诸葛亮派卫尉陈震去东吴祝贺孙权登皇帝位,3个月后孙权把国都从武昌迁回建业。

五月渡泸

建兴二年(224年)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大军南征,临行前曾征求马谡意见,马谡提出“攻心为上”。刘禅赐诸葛亮金?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高定和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打败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孟获投降,诸葛亮挥军东进,与李恢、马忠会师于昆明滇池。此次出战一是为开发南中,增强蜀汉国力;二是为北伐曹魏。此后蜀汉的山地作战能力因为南中的山地兵的注入而变得更加强大,这也是后来司马懿不敢与诸葛亮在山谷间作战的原因。

五伐中原

出师表

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表明心迹,发兵沔阳,准备北伐。建兴五年(227年),率兵北伐,诸葛亮任张裔为丞相府长史;参军蒋琬一起处理国事,张裔去世后,蒋琬代替其职。诸葛亮在汉水北面阳平、石马扎下大营,屯兵于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决定从汉中出兵北伐,但一伐失败,诸葛亮撤军。同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再一次统兵北伐,出散关,直逼陈仓,却无法攻下陈仓,再次撤军。诸葛亮知道王双追来,预先设伏,将其斩杀。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郡、阴平郡。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西征,命李严率军2万赴汉中。魏军战斗不利而撤军。

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组织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等猛攻魏军,取得大胜,“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诸葛亮向汉中撤退,司马懿让张郃军追击,张郃中箭身亡。李严督运粮草,“运粮不继”,派部下去见诸葛亮,转达己见,要求撤军;诸葛亮撤军回来,李严“欲以解己否辩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诸葛亮使李严认罪,废为平民,流放于梓潼郡。自从第四次北伐退兵后,谒葛亮在汉中黄沙休整军队,训练士兵,宣导农耕,屯粮备战;他在建兴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粮仓,运大批粮食屯储。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再次与兵北伐。诸葛亮集中在汉中10万大军全部出动,木牛流马,运粮不停,同时相约东吴东西并举。五月,东吴出兵,七月退兵。诸葛亮占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对峙。诸葛亮在渭南地区分兵屯田。诸葛亮的屯田之策,让士兵与渭南河滨居民共力耕作,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军队也得以补充粮食。期间,诸葛亮曾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写奏章向魏明帝请战,明帝下令不许出战,并派卫尉辛毗持符节制止魏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再派人至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只向汉使询问诸葛亮寝食和管理政事的繁杂,不过问军旅之事。诸葛亮使者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马懿说:“亮将死矣。”其后,两军对峙一百多天。期间,司马懿穿着戎装,派人查探诸葛亮军情,得知诸葛亮乘坐素色乘舆,头戴葛巾,用毛扇指麾三军,军队一举一动都服从诸葛亮指令。司马懿感叹道:“可谓名士矣。”

鞠躬尽瘁

八月,诸葛亮终于病倒,刘禅曾派尚书仆射李福到前线去探望。时日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诸葛亮在五丈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县南)前线病逝(阳历10月8日),享年五十四岁。当杨仪等人整军而还时,司马懿得知蜀汉撤退,亲自率兵来追;姜维见司马懿追来,反旗鸣鼓,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下令停止追击,全军返回。于是杨仪结阵而去,从容退进斜谷,百姓流传一谚语:“死诸葛惊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到后,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预料他活着的时候想做什么,不能预料他死后想怎么做。)

军事发明

诸葛亮也是一位发明家,早在渡泸讨伐南蛮前已经发明“诸葛连弩”,这项连司马懿都闻之色变的武器即是出自诸葛亮之手。诸葛亮改良当时只能连续射击三发的“三连弩”,改造成一次能够连射十发的“诸葛连弩”,可谓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军事的进步里程碑。而诸葛亮还在北伐前有思考过粮草供应问题,所以在北伐前发明了“木牛流马”这项粮草供应工具,以解决前线粮草供不应求的窘境与危机。

家庭

祖先

诸葛丰,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他以执法严格、性情刚直见称。

父辈

诸葛珪,东汉末年为泰山郡丞。

诸葛玄,叔父,本为豫章太守,后投靠刘表,照顾诸葛亮和诸葛均。

兄弟姊妹

诸葛瑾,诸葛亮之兄。东吴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宛陵侯。兄弟二人于公事皆不带亲属感情。

诸葛均,诸葛亮之弟。为蜀汉官吏,官至长水校尉。

诸葛亮有两位姐姐,长姊嫁给襄阳望族蒯氏蒯祺,二姊嫁给庞德公之子庞山民。

夫人

黄夫人,名士黄承彦之女,刘表的外甥女,民间相传名黄月英、黄绶、黄硕。宋人追记黄夫人磨面木人“运磨如飞”,诸葛亮向黄夫人“求传是术”,据说木牛流马就是受此启发而改造。诸葛亮成为黄承彦女婿,岳母是蔡瑁姐姐、刘表后妇亲姊妹,遂使蔡瑁成为诸葛亮妻舅,刘表成为诸葛亮姨丈。

子女

诸葛乔,本为兄长诸葛瑾次子,后成为诸葛亮养子。官至翊武将军,早逝。

诸葛瞻,诸葛亮长子。历任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等职,在魏灭蜀之战中,涪城一役中战死。《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孙子。

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因诸葛恪被杀,无嗣,便回作诸葛瑾之后。

诸葛尚,诸葛瞻长子,与父亲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战死。

诸葛京,诸葛瞻次子。264年,与诸葛攀之子诸葛显移居河东,在晋朝仕官。根据裴松之《三国志注》,诸葛京依着他的才能,被任命为郿(今陕西眉县)令,而晋朝大臣山涛也称赞过诸葛京为郿令时政绩可称,应予拔擢,官至江州刺史。

曾孙

诸葛显,诸葛攀的儿子。于咸熙元年(264年)迁徙至河东[18]。

堂兄弟

诸葛诞,三国时曹魏大臣和重要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后在寿春发动叛乱反抗司马昭,兵败被杀。

其他

清朝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学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属虚构,并不存在。

后人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的居民,自称是诸葛亮之孙诸葛京的后人。杨玲认为兰溪《诸葛氏宗谱》中陈果夫序言所记载诸葛爽为诸葛京后裔不知依据从何而来,从264年诸葛京等人迁徙河东至884年诸葛爽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失败长达600多年,一百多年传一代,无法解释;陈果夫序言又记载“自诸葛亮治蜀至诸葛利迁,凡700年,传15代”,杨玲认为平均47年传一代,晚婚或繁衍都有太慢之疑;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似乎与琅邪诸葛氏不沾边,更无法证明是诸葛亮的后裔。这样的记载,无法做到陈果夫所说的“证之正史、别史及地方志”,以诸葛亮为始祖之谱牒的可信度都可大打折扣。

功绩与成就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发明家,被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自三国演义起在中华文化圈内很长时间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作为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在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国忘家,于《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最后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敛财,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是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 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汉保卫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极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之外,早期经常为刘备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他又敢于接受问责、承认错误,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误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马谡而失败,他后来上表自责,自贬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因为马谡兵败,连坐,被髡(剃发),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诸葛亮极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裴松之注引袁准“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这是蜀汉之所以长期对魏作战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人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着极高的评价,陈寿称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袁准评价为“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诸葛亮在世时,蜀汉虽然国力较弱,然而在正面战场处于上风,且在战争负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这可以体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治国能力。

诸葛亮虽然未能克复中原,但是其军事上也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就。就战略而言,隆中对成为蜀汉集团的战略决策,且在汉中之战后几乎成功。隆中对作出之时,刘备尚是刘表客将,同时期的其他战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刘备看作一方诸侯。在隆中对之后,刘备开始攻城略地,建立基业,最终建立蜀汉。就战绩而言,蜀汉尽管未能夺得陇西地区,然而在弱国对抗强国的情况下,夺得武都阴平二郡,在正面战场屡屡击败曹魏军队,并射杀魏车骑将军张郃。蜀汉军队军纪严明,陈寿记载“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汉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国的国力,晋书有“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的说法。司马懿正是在与蜀汉的战争中逐步掌握实权,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同时代东吴张俨评论为:“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将最终达成其北伐目标。就军事理论而言,诸葛亮改善了八阵,推演兵法,对军事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观察蜀汉营寨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司马昭灭蜀后,就立即令其近侍陈勰学习其“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晋书与南北朝诸史有多处关于八阵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八阵对后世将领的影响。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制造木牛流马。陈寿称赞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诸葛亮在文学艺术领域亦有不俗的表现。出师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龙称赞为“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陆游也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之句,苏轼评价为“简而尽,直而不肆”。诸葛亮亦擅长书法绘画,宋徽宗时编宣和书谱有“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之句。现今传世之远涉帖,传为王羲之临摹诸葛亮原贴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

著作

《出师表》——《后出师表》长期有学者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曾加以考证。
《诫子书》;
《琴经》;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发明

天灯:亦称为孔明灯,相传源自四川平乐古镇,三国时期,此镇乃为军事重地,诸葛亮当时被司马懿困于平阳,诸葛亮算准风向,制成纸灯笼系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终得以脱险。

十字连弩:被诸葛亮大大改进,是故连弩亦有诸葛连弩或诸葛弩之称。

木牛流马:分为木牛及流马,为运输工具。根据历史记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逾4百斤〉,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10万大军提供军粮。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然而其确实的设计、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后世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馒头:《事物纪原》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明人郎瑛在《七类修稿》中也记有:“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馒头。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后,馒头就以傩食品的身份出现,作为祭享的陈设之用。不过,那时候的馒头都是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馒头与馒首称谓通用。

武侯祠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人民纷纷请求为诸葛亮建立庙宇,以纪念他对国家之功绩,朝廷经过商议后,认为根据当时的制度,只有国君才有资格立庙,诸葛亮应该以功臣的身份,配食刘备,而不是单独立庙,于是皇帝刘禅拒绝;于是,各地百姓就每逢节日,跪在路旁高地拜祭诸葛亮。后来有人认为应该听从百姓的请愿,为诸葛亮在成都立庙。但根据礼法,刘备的庙已经立于成都,如果再给诸葛亮于同样的地点立庙,显然会侵逼主君的宗庙,刘禅又不听从。直到263年春季,步兵校尉习隆联同一班大臣(向充等)上书皇帝(以周人怀念召伯、越王勾践思念范蠡故事),要求在诸葛亮坟墓附近建立庙宇,刘禅这才同意。刘禅于是下诏于沔县(今陕西勉县)建庙,这亦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魏将锺会伐蜀时亦有到庙祭祀诸葛亮,命令士卒不可以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后来,多处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中国大陆目前另外尚有保存9处武侯祠,其中以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最为著名,而河南南阳卧龙岗、湖北襄阳、黄陵庙、甘肃祁山、陕西勉县、岐山、重庆白帝城及云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台湾主祀诸葛亮的庙宇,则有南投县鱼池乡玄机院、新竹市青草湖灵隐寺、高雄市弥陀区南寮里新庄清龙宫、高雄市苓雅区高雄意诚堂。有放孔明灯习俗的新北市平溪区,于2011年从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并且计划要在当地建造孔明庙。

台湾配祀诸葛亮的庙宇则包括台南市永康区盐行禹帝宫等。

四川成都武侯祠。

河南南阳武侯祠。

白帝城武侯祠。

评价

《唐诗三百首注疏》中的杜甫《蜀相》,民国二十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其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千古佳句
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发明家,在三方面均有极大的贡献。

蜀汉统治地区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因为其出色的治国才能与高尚的品德,十分受百姓爱戴,直到唐朝时(诸葛亮已去世五百余年),蜀地尚有民众自发祭祀诸葛亮的习惯。

当时的人对诸葛亮评价极高,即使是敌国曹魏。诸葛亮在蜀汉广受官员与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谯周并不赞同北伐,但诸葛亮去世后却首先前去吊丧表示哀悼。季汉辅臣赞称赞其“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诸葛亮去世后,朝廷并未立庙,但百姓每年均会自发拜祭诸葛亮。敌国方面,贾诩评价诸葛亮善治国,傅干评价为“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司马懿评价其行军布阵为“天下奇才”。在魏灭蜀之战,钟会入汉中时,仍令士兵不得于诸葛亮墓旁樵采,还亲往祭拜。东吴人士亦对诸葛亮有极高评价,张俨在默记里将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二位当世俊杰作了详尽对比,论述道:“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诸葛亮在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前蜀高祖王建于永平二年(912年)封诸葛亮为安国王。

少数人也对他的北伐提出过批评,认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战果,是不顺应天命的行为。比如司马光评价为“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长敌之评

诸葛亮死,蜀军退却后,司马懿行经诸葛亮营帐堡垒处所,说:“天下奇才呀!”

传说、俚语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而现有许多俚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另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之说,大意是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后,姜维、杨仪等人怕司马懿探知实情,密令军士雕塑诸葛亮的木雕像,于退兵时连同前锋军撤退。司马懿等人早就怀疑诸葛亮已逝世,但不敢轻举妄动,随军出来却看到诸葛亮(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车上,大吃一惊,急令军队回营,蜀汉军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并将盛放诸葛亮尸体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后主刘禅亲葬之。事后司马懿等人听到诸葛亮终于死之后,才放下这心,专心准备征蜀之事。

诸葛神数相传为汉诸武侯所作,共有三百八十四签,以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之数占,签文长短不一,寓意深远,判断吉凶,相当准绳。

诸葛神数又有称之为诸葛神算、诸葛神签、诸葛灵签、卧龙神数、孔明神算、孔明大易神数、未来预知术。

诸葛亮在刘备病逝后为了扶持年幼的刘禅继续执政,遂于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下发《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及《又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两篇奏文,以供部属积极批评其秉政时的缺点与失误。当中“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乃是现今常用成语“集思广益”的来源。

相关文章

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