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

从人类诞生到现在,四万八千年来,上天的秘密基本上是不允许人类窥探的。几大宗教关于天界的知识也比较零散,且有时真假杂糅,有时闪烁其词,至今使人难窥全豹。

然而真正有能力穷究天人的超一流大咖,还是会偶尔乍现。有意无意之间,他们往往会把上天的一些秘密暗示给我们,但人类能不能听懂就不好说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的君主虽多,成千上万、车载斗量,但真正的真龙天子只有四位。按照惯例,或者说是上天的规定,四龙中的祖龙在创世画人之后,须藉七回轮转,治平天下。中国历史上的周武王、秦始皇、诸葛武侯、唐太宗、明太祖、满清的顺康乾光四帝,以及英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都是他的化身(武侯和克伦威尔虽非君主,但事无巨细、咸决于己、地位崇高、威仪棣棣,跟君主也相差无几)。

诸葛武侯的真实身份,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已被暗示出了两次。第一次,是他得号“卧龙”之时;第二次,是他星陨五丈原之际。

众所周知,龙是皇帝的象征,只有天子才能称“龙”。

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士起名虽可以用龙,如三国时的陈元龙(陈登)、赵子龙(赵云),但直接把龙的绰号加诸一位平民的情形,还是相当罕见。奇怪的是,诸葛孔明就人送绰号——“卧龙”。

诸葛亮逝世前大星陨落,与秦始皇去世前有大星坠落也如出一辙。

东晋史书《晋阳秋》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唐撰《晋书》记载:“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司马懿)知其必败”——其实,已经暗示出了诸葛亮在异度空间的地位与层次。一般的高官重臣去世,天地间怎么会有这种异象?

众所周知,毛泽东后来也谈到了这桩公案。因为1976年的中国,恰巧也是地动山摇,天降陨石,周朱毛相继离世。

1976年年3月8日,中国吉林降下了一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陨石雨。其中有三块陨石重量超过100公斤,最大的一块重量为1770公斤,大大超过了美国收藏的目前世界上最大陨石的重量——1078公斤。同年7月28日,中国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几十万人丧生。

据毛XX的护士孟锦云回忆,4月22日那天她给毛念了报纸上报道吉林降下陨石雨的消息,毛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他让小孟停下来,扶他到窗口,望着夕阳渐落的天际,伫立了很久很久。孟问:“天上怎么会一下子落下那么多的石头呢?也太巧了,还没伤人。”“大人物要死的时候,天上会掉下大石头您真信吗?”

毛说:“我相信噢,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做‘天人感应’。说的是人间有什么大变化,大自然就会有所表示,给人们预报一下,吉有吉兆,凶有凶兆。”“这种事情历史上可屡见不鲜啊。史有明载的就不少。野史上就更多了。”

“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噢。”

卧龙这个绰号出自哪里?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

徐庶至新野,深得刘备器重。徐庶力劝刘备咨访高贤,以成霸业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东晋史学家、襄阳人凿齿所撰《襄阳耆旧记》(简称「襄阳记」)说: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徐庶和司马徽这样说,其源盖出自庞德公。

《襄阳记》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庞德公何许人也?

历史记载,庞德公是荆州地区公认的学术领袖,士族领袖,是大名士也是真隐士,其家乃襄阳地区的名门望族。

庞氏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的支庶有受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遂以为姓。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但战国时魏有庞涓,赵有庞煖,西汉有杜陵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名人达十数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人,庞萌为山阳人,庞雄为巴郡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这位庞德公则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庞德公名震当世,深不可识。所以,荆州牧刘表多次盛情邀请他出山做官。

《襄阳记》曰:

“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沔水上(沔水即今汉水,《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未尝入城府。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止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自往候之,谓公曰: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公笑曰:“鸿鹄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亀鼉穴於深泉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趋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但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陇上,妻子耨於前。
表诣而问曰:
“先生苦居畎亩之闲,而不肯当禄,然后世将何以遗子孙乎?”
公曰:“时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亦不为无所遗也。”
表曰:“何谓?”
公曰:“昔尧、舜擧海内授其臣,而无所执爱,委其子於草莽,而无矜色。丹朱、商均至愚下,得全首领以没。禹、汤虽以四海为贵,遂以国私其亲,使桀徙南巢、纣悬首周旗,而族受其祸。夫岂愚於丹朱、商均哉?其势危故也。周公摄政天下,而杀其兄。向使周公兄弟食藜藿之羮,居蓬蒿之下,岂有若是之害哉!”
表乃叹息而去。”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有《庞公传》。仅百余字,略存梗概,盖取材于《襄阳耆旧记》。

《襄阳记》又记载:

“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焕,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去官,还乡里,居荆南白沙。里人宗敬之,相语曰:“我家池里龙来归”。乡里仰其德让,少壮皆代老者担。”

——原来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二姐为妻,庞焕是诸葛亮的外甥。

司马徽何人也?

【百度百科】:

“司马徽(道家代表人物)(? - 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像不像周初的姜子牙?)

庞德公对司马徽来说,是亦师亦友亦兄长,关系非常密切。“德操少德公十岁,以兄事之,呼作庞公也。故世人遂谓‘公’是德公名,非也。”

《襄阳记》说:“司马德操尝造公,値公渡沔,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堂上,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言,有客卽来就我与公谈论。”其妻子皆罗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

诸葛亮大概常去庞德公家看自己的二姐,《襄阳记》称:

“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公于床下,公殊不令止。”——孔明每次上门见庞德公时,总是在床边行跪拜大礼。庞德公则坦然受之,毫不客气。

显而易见,诸葛亮正在以学生自居,而庞德公正在以师父自居。——事实上他们就是一对师徒。

而庞德公的侄儿庞统,则是诸葛亮的同门师兄弟。

《三国志·庞统传》称: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

《襄阳记》则记载:

“德公从子统:
庞统,字士元。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诣司马德操。德操与语自昼达夜,乃叹息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必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显名。”

【有现代学者指出:《襄阳记》把庞士元的成长过程,与其从叔德公之教导、呵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能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这里,我们应看到习凿齿虽晚于陈寿,但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远,且习凿齿以本地人撰写本地事,较之陈寿据传闻写史更为具体可信。因此,当以《襄阳记》所载为准。】

司马徽生是颍川人,老家据说是禹州曹徐村,后来为避战乱来襄阳。原住襄阳东门外,与庞公为邻。再后则前往南漳白马洞,隐居讲学。他是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起初收的学生年纪较小,后来声名远播,逐渐改教荆襄及三国各州郡前来游学的成年学生,其中荆襄高士就有十八名。白马洞之地现在是水镜庄风景区,襄樊古隆中在南漳县的东北方向。

庞统拜见司马徽,是到颍川,还是到了南漳水镜庄?不好说。因为司马徽离开颍川郡隐居南漳,书上有公元189年与公元198年两种说法。庞统生于公元179年,十八岁是公元197年。如果司马徽公元189年已经南迁,庞统到的大概是水镜庄;如果司马徽公元198年才南下,庞统去的就是颍川。

【百度百科】采用了后一种说法,记述说:

“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颖川,正遇上司马徽正在采桑叶,庞统便在车里对司马徽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地位非常显赫,哪有压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丝妇女的事!”

德操说:“您暂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以桑木为门轴的简陋屋舍里,也不愿住官邸。哪有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肥壮的马,左右要有十几个侍女侍候,才算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即使有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声音洪亮的钟鼓,那就不知道它的声音之响。”

司马徽与庞统相互交谈,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知。”

——不管怎么说,司马徽博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在当时应该是公认的。当年曹操藉许邵的评语一举成名,现在庞统也借司马徽的品鉴,开始了崭露头角。

东汉末年,颍川战乱频繁。可能是在公元198年,为避战祸,司马徽干脆南下荆襄,依附庞德公,以兄事之。此后不久,也收下了诸葛亮与庞统两个学生。

几年之后,二人学业大成。于是庞德公把“卧龙”、“凤雏”的雅号赠给他们。这两个绰号,事实上有两层含义。但千百年来,世人只理解到了第一层,以为庞公所说,只是赞誉他们是隐居草野的人中龙凤而已。

其实庞德公已经在此暗示出了这两个人的真实来历:

一个是祖龙;
另一个是天上神凤。

《天经》记载:

庞统是属于道家系统的一位金仙,层次非常高。他在天界出现时,身后的先天罡气,会自动幻化出一只巨大的彩凤,诚所谓“举意周八极,自天衔瑞图;毫光洒风雨,纹彩动云霓”——就像左龙身后的罡气,会自动幻化出一条金色巨龙一样。

换句话说:

诸葛孔明和庞士元的真实身份,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已被庞德公一语揭破。

——可叹后人不敏,粗枝大叶,懵懵懂懂,千百年中,读史面对“卧龙”“凤雏”四字,均轻轻放过,不知道其中还有深刻的内涵。

庞统上仙与庞德公、司马徽、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在天界的交谊非常深厚。此人现今也在,但其更详尽的信息不便透露。

庞德公领袖群伦,洞穿三界,自然更是大有来头。

事实上,他的身份自古以来就引起过很多人的猜测。

伟大诗人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一诗中就说过:“刘表虽遗恨,庞公至死藏。”

在“今日头条”网站,我看到许多网民在探讨三国时,都曾经质疑过庞德公的真实身份。有不少人甚至认为,整个三国,都是庞德公与司马徽联手设的局。

近日煮酒网友“22561”也认为,庞德公是三国中隐藏最深的一位高人。因为隐藏的实在太深了,所以史料中没有关于庞德公生卒年的记载,不知道庞德公出生于哪一年,是在哪一年去世的。

——其实此网友这样说,只是惯性使然。因为庞德公最后到底去没去世,都是一个谜。对于他,《后汉书·逸民传》的记载是: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襄阳记》的记录是:“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因不知所在。”

在古代,人们常用“采药不返”来形容隐士,这一典故便始于庞德公。

(今湖北襄樊市附近,庞德公所居故地叫“庞公乡”。)

对于庞德公,《天经》给出了答案:

“此人即滕鼎来。”

滕鼎来是道家真人,是四龙与四文星的师父,第三宇宙常驻地球的第二人,层次极高。

他在尘世阒寂无名,在天界却大名鼎鼎。以至于至尊上帝见到他,都要尊称一句“德公”。

(天界众神对他有两种尊称,一是“德公”,二是“来公”。)

《道德经》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觉得,将这段话用来形容这位道家高真非常适合,也非常恰切。

滕鼎来真人累劫修行,神通广大,经常魂升天界,或者全身化光上征。

其大部分时候是为人间奔波,去为四龙、四文星等人谘访神灵、五佛、十八刚祖,乃至至尊上帝;有时候是去游玩、休憩;有时候是去修炼(天界炁纯,且有神灵注炁,人间除了风水宝地,一般比较污浊);有时候是去开天会……

可以说,他老人家为无数地球,无数世代的无数人灵操碎了心。

上帝屡次恳请他做天上龙佛(层次在五佛中,地位尊崇),他都没有答应。

他坚持留在人间受苦受累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为众生服务。滕师的所作所为,充分展示了一位道家高真的无私品质,高风亮节。其历史贡献,伟大功绩值得人类世世代代永远铭记。

(在下以前读经粗心大意,看到陈师替鼎来师尊所传的信件[当时滕师正在问天,访问十八金刚,拜见上帝]。误以为是上天想让陈拓师父正位龙佛,最近重新整理天经才发现错误,颠三倒四,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罪过罪过,特此向网友们致歉!)

滕师是一直驻世的道家高真,还客串过其他角色吗?

滕师一直在驻世,看护着四龙、四文星等等神灵以及全体人类,他客串过的其他名角还有好几位(以后会介绍)。

道家真人一直驻世,指的是他们一直在跟着四龙(文星随之)轮转的脚步,或者教导四龙,或者修正历史(按照上天的总体规划)。在此期间,他们经常回天。譬如,每年的天会他们一般都会参加,讨论地球目前的状况,配合上天神灵采取行动。

道家真人回天,是非常频繁的。躲到阒寂无人的地方,不让凡人看见,瞬间就可以白日飞升。有时候在家中、在洞府中,也可以直接走。若有大事,上面还会派绿船来接他们(乘船便于突破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各种场的阻碍)。

庞德公(也就是滕鼎来真人)出现于三国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培育英杰,改变历史。他很少展示神通,但古今流传的两个故事还是多多少少透露出了他的非凡能力。

第一是古代故事,庞德公诈死。

据说,刘表多次邀请庞德公出山做官。遭到他坚决拒绝后,还不死心。为了逼庞德公出仕,刘表下令烧掉庞德公居住的草庐。然而庞德公似乎宁愿死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在熊熊烈火中,始终没有从茅屋里跑出来。

大火熄灭后,众人发现庞德公没了气息,仿佛成了“尸体”,刘表见此情景后也只能离开。但在刘表走后没多久,庞德公竟又活了过来,他从床上坐起,吐出了口中的七粒大米,哈哈大笑一似常人,众人这才明白,原来庞德公口含七粒米是为了续命,瞒过刘表。

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病逝前后的情节,可能就是自此衍生。

在书中,诸葛亮病重将死,欲用道术挽回。

乃于帐中祈禳北斗,说道:“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祈禳到第六夜时,主灯却被魏延无意中扑灭。孔明叹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矣……”

于是在卧榻上手书遗表,上达后主。

写毕,又嘱咐长使杨仪说:“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

杨仪一一领诺……

第二个故事,就是现在网络上盛传的:诸葛亮临死前曾大喊一声“庞德公救我”。

据说,魏延闯入军帐踢倒了七星灯,诸葛亮见大势已去,在吐血昏迷之前曾经大喊了一声“庞德公救我”。

网上作者史之策认为:

“从这种说法中,不难看出,这个被称为庞德公的人,应该是诸葛亮非常尊敬和信任的人。正因为如此,诸葛亮七星灯借命失败的时候,才会下意识的失口,喊出向庞德公求救的话语。

事实上,庞德公不但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和敬重,更是东汉末年相当著名的隐士。

如果以现在的理解来看,将“隐士”和“著名”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奇怪。但汉朝以德举人,东汉末年引隐士入朝为官的习气越发严重,因此,此时所谓的“隐士”往往都是当时的“名士”。

而按照《襄阳记》中的记载,庞德公似乎是襄阳一带隐士之首。

《襄阳记》中说,将诸葛亮称为“卧龙”,庞统称为“凤雏”,司马徽称为“水镜”,这些名号全部都是出自庞德公之口。

但除去名号上的联系,庞德公与诸葛亮的关系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能够明确知道的是,按照《襄阳记》中的记载:

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姊妹,所以庞德公是诸葛亮的长辈。而诸葛亮对庞德公也非常敬重,每当到庞德公家拜见的时候,都会对他单独下拜。

也有说法认为,庞德公其实是担任了诸葛亮师长的角色。因为诸葛亮的姊妹虽与庞德公儿子结为夫妻,这样的关系却不足以让诸葛亮每次见到庞德公的时候都对他单独下拜。诸葛亮之所以行此大礼,很有可能是因为庞德公教导了诸葛亮玄学占星等术法。

如果此事属实的话,庞德公既是诸葛亮的长辈,同时又是诸葛亮玄学占星之法的教导者,那么诸葛亮在借命失败的时候,大喊‘庞德公救我’也就不难解释了……”

网站“悟空问答”中:“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大喊‘庞德公救我’,为何要在死后往嘴里放七粒米”,有32个回答。

网上作者“历来现实”的另一种回答是:

“在三国期间,荆州牧刘表多次拜访庞德公,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天下大业。可庞德公淡泊名利,隐身于山水之间,他修为极高,品行极盛,他与很多荆州名士交往极其好。其中有水镜先生司马徽,还有他的侄子庞统,还有弟子诸葛亮……

据说诸葛亮每逢去求学于庞德公,都会跪在庞德公的床边,悉心地听他的教诲,诸葛亮一生中有4位师傅。不同的师傅教他不同的本领,庞德公教他的就是法术。

庞德公曾经拒绝刘表的邀请出山,这让刘表很没面子,刘表之后就派人放火烧他的茅屋,将庞德公困在房子里面,眼看是必死无疑。

可是架不住人家庞德公神通广大,他会很多变幻莫测的法术,他把七粒米含在口中,然后就化险为夷。

等到诸葛亮、庞统、司马徽等人到他的床边,只见他的身体根本就没有碰着火,毛都没掉一根。庞德公看大家到来,一个鲤鱼打挺突然坐了起来,把哥几个震呆了。

庞德公深感荆州将变乱,审时度势,举家迁往山林之中,从此销声匿迹。

那么,诸葛亮口含七粒米这个事儿,就有渊源了吧,自然是在向庞德公致敬啊!当然也不排除临急抱佛脚,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向死神发出警告,劝它回避。

可惜呀,任何人也避免不了这一天的到来,英明神武的诸葛亮也在所难免。”

网友“秉烛读春秋”的回复是: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大呼‘庞德公救我’?为何嘱咐姜维在他死后往口中放‘七粒米’呢?

要想了解这两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谁是庞德公?

庞德公是襄阳著名的隐士,据说知识渊博,会祈禳续命、隔墙取物、奇门遁甲等技艺。诸葛亮在隐居的时候和庞德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诸葛亮和庞德公是忘年交,诸葛亮比庞德公小23岁,庞德公把他当成徒弟对待,经常教给他一些奇门异术,诸葛亮的夜观天象、能掐会算都是庞德公传授的,可以这样说,庞德公就是诸葛亮的启蒙老师。

庞德公是愤世嫉俗的隐士,认为和诸葛亮有师徒之实则足已,诸葛亮也就没有执意举行“拜师仪式”,这也是后人不大了解二人师徒关系的原因。

其实二人还有一层关系,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二姐为妻。

了解了庞德公情况后,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何临死前大呼‘庞德公救我’这一问题了。庞德公是诸葛亮的师傅,徒弟遇到了难题,自然想到让师傅来救自己……

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七天后会回家来看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烧头七纸的原因,再有就是七粒米对标天上的七星北斗,诸葛亮可能考虑用七粒米吸收七星北斗的能量吧!”

网上作者“历史好奇怪”说:

“……他为什么喊出这句话呢?这其实跟我们害怕的时候喊妈是一个道理!都是内心深处最恐惧时想到的人。而庞德公,对于孔明而言,那更是神之又神的人物,他觉得也许庞德公在这里或许可以挽救自己一命。

庞德公乃是当时的一位大隐士,才略智谋和辨析天机的能力,不下于卧龙凤雏,而且他还是凤雏庞统的亲叔叔。但是,对于天机,他早已洞悉看破,只觉天下分分合合索然无味,再加上年事已高,不愿掺合,于是酒隐山野,诗伴平生,过着一种世外高人的生活,对于天机,不参与不泄露。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就常常跟随他学习奇门遁甲、堪舆占卜之术,也算是诸葛亮的半个师傅,诸葛亮可以说对他敬仰之极、钦佩之至。所以才会在临死之时,喊出这句庞德公救我!

至于为何在口中放7粒米,倒也不难解释。

既然诸葛是一个深谙玄学的人物,那么自然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死亡,对蜀汉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化——那就是尽量封锁死讯。如何封锁呢?在谋士遍地走,星师多如狗的三国,大家一观天象,自然是知道将星陨落,便代表着有一位重大人物去世。

而口中含米,就代表着自己能够进食,这样当司马懿在观天象的时候,就不能察觉将星已殒,借此蒙混过去,给蜀军撤退营造时机。这其实和后来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活动,是互为验证的……”

庞德公诈死的故事很可能是真的,但《三国志》和《后汉书》没有记载。

陈寿的《三国志》惜墨如金,连诸葛亮五出岐山都下笔寥寥;而范晔反对天命论、图谶说,不喜欢神神道道的事。两人又都是私人修史,对这种事不加记录非常正常。

——如果是唐代李世民下令官修的《晋书》,对于此事,说不定会大张旗鼓的记录、渲染一通。

东汉末年,荆襄地区一共有六大豪族,分别为庞、黄、蒯、蔡、马、习。

刘表靠重用蔡、蒯两个豪族,在荆州站稳了脚跟,对其他豪族也是礼遇有加,极力拉拢。他用假装放火的形式,想逼迫庞德公这位荆襄学术领袖、庞氏家族的大家长,出来辅佐自己,还是很有可能的(就像孙权曾经派人放火烧张昭家的大门一样)。

那样庞德公一系的许多能人,都会为己所用,说不定荆襄八郡就不会落在别人手里了。

庞德公隐居处

上天的布局是十分深远的。早在汉末大乱几十年前,滕鼎来真人就转生到了襄阳庞家。

前文说过,庞氏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代。而襄阳庞氏,以庞降为始祖。庞降的后裔迁居襄阳后,赀产殷富,筑屋庞大,仿佛大内皇宫,故乡党荣慕之余,以为庞家原来并不姓庞,乃以居庞屋而立氏,其实这都是谣传。

庞家大盛于光武之世,至汉末,已聚赀万亿,良田千顷、良仆千人,与蔡蒯黄并称荆楚四大姓。

庞德公的父亲庞翁,是毕公高的二十五世孙。桓灵之时,荆楚多寇乱,道路上流民饿死者不可胜计。庞翁说:我曾受益于民,今邑人受灾,宜取仓廪济之,乃取米三千斛赈济饥民。庞翁高义,为当地人所景仰。后来庞翁有难,乡邻亦多往助之。

庞翁生二子,最爱次子德公。他把家产交给长子管理,自己迁居岘南,亲自教德公读书。后来又迁于岘山之上,春夏秋冬,经年累月,循循善诱,使庞德公读遍了经传史乘,诸子百家,无所不通,不久即名震荆襄。

【天经补充说】后来上天打开了庞德公的记忆,又派神祇助之。公遂尽复先天大能,道术深湛,未卜先知,能掐会算,足以洞察一切,支配天下。其能不经意间偶一显示,数千荆襄士人即尽皆拜服,推之为士林领袖。

他的长子庞公,也就是庞统的父亲,宽仁有信,也是一位长者,与弟庞德公并有贤名。庞统随刘备入蜀后,中箭身亡。先主(刘备)痛惜不已,追赐其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广汉太守南阳张存曰:“统虽可惜,违大雅之体。”先主怒曰:“统杀身成仁,非仁者乎?”即免存官。

先主定益州,益思庞统之功,言则流涕,乃命使者迎庞公入川。先主亲往探视之,拜庞公为议郎,赐金百斤,银千斤,绸千匹。

先主称汉中王后,使军师将军诸葛亮持符节至公家,拜庞公为谏议大夫(魏徵和司马光都当过谏议大夫,魏晋时期,谏议大夫多由郡守级以上官员迁转而来)。丞相诸葛亮每一次见到庞公,都会大礼参拜。——他们原是姻亲,诸葛亮师事公之二弟德公,与庞统又是师兄弟,关系亲密,礼宜如此也。刘禅建兴中,庞公无疾而终,年八十岁。

庞统之弟庞林,在荆州为关羽的治中从事(刺史属官)。关羽阵亡后,庞林幸运地逃回了益州。三年后,刘备东征,出三峡。蜀镇北将军黄权所部在江北防御魏军。此时,庞林任黄权参军,参加了夷陵大战。222年八月,刘备大败。黄权军的归路为吴军所断,不得已率众降魏。庞林也跟随黄权降魏,魏国封他为列侯,后官至钜鹿太守。

庞林的妻子,出自荆州另一名门——习家,是习桢的妹妹。曹操占领荆州后,庞林与妻子失散。妻子身处曹操占领区,独自抚养庞林的女儿,备尝艰辛。庞林降魏后才得与妻女团聚。魏文帝曹丕听说庞林之妻习氏独自抚养女儿十余载的动人事迹后,大为感慨,下令赐给庞家床帐、衣物,以表彰其节义。

庞统长子庞宏,表字巨师。建兴中,后主征旧臣之裔,乃用宏,使承父爵关内侯。宏刚简有臧否,轻视尚书令陈祗。陈祗怀恨,数进言于后主。后主乃出宏为涪陵太守。宏到郡后,抚夷民,轻赋税,民皆爱之,德行闻于诸郡。然为祗所抑,终不能升迁。

延熙十七年,宏下郡抚民,一日舟行于鹿角沱乌江,覆舟溺水而死。三天后,邑民见宏尸独抱一木浮于江面。东岸绝壁,人难至焉。方圆百里之民于是隔江于坡上祭奠之,易其滩名为庞滩,名其坡曰嚎丧坡。庞宏的后裔后来亦有居住于涪陵者。

庞统之女,是庞宏之妹,嫁大将军蒋琰之弟阳羡侯蒋瑜为妻,生三子。

庞山民与诸葛亮的二姐所生之子名叫庞涣,官至郡守,诸葛亮著名的《戒外甥书》就是写给他的。

其文曰: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看完庞德公的家世,我们就可以明白:

庞德公并非真的隐遁山林,不问世事。

他的哥哥,两个侄儿庞统、庞林,他的学生诸葛亮、徐庶等等都被刘备请去,也没有听见他发表任何反对意见。相反,他却在替他们出山大造舆论。以庞公之能,深知宿命。刘表无力进取,坐以待毙,甚至刘表之子刘琮降曹的一幕,恐怕早已被其看见。他自然要拒绝刘表的邀请,远离无妄之灾。

《襄阳记》说:

“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沔水上,未尝入城府,躬耕田里”

——这里所说“庞德公远离闹市”是对的,说他从未踏入过城郭半步,就有些言过其实了。他毕竟是荆州巨族的子弟,有时候有些事不进城恐怕也办不成。

不过庞德公的确十分厌恶城市,能不去就尽量不去(现在也一样,一般人不了解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道家高真)。

我们既然解开了他的身世之谜,他不愿意进城的谜底,自然也很容易揭破。

庞德公是什么人?

道家金仙。

他为什么不进城?

因为他受不了。

达到了同样境界的当代大德南怀瑾先生,就专门讲过一堂课:「人味很难闻」。

他说:

“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檀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香味那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只有另外一股人味……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们这个楼上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有时候打坐会闻到一股香味,其实那是你自己身上发出来的香味。

有时候是檀香味,气到了脾胃,把它弄干净了、健全了,就会有檀香味;
有时候是兰花的香味,这是属于肾脏所发出来的味道;
有时候闻到清香味,那是肺、肝的味道。……
本来人体内部是香的,都是自己心念不好,生理不健康,所以搞得很臭。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力的加持,如佛菩萨感应所带来的檀香味,这是宗教上的现象……

这个经验我也有过,在高山顶上住了三年,一下来离都市还有五六里,就受不了那个人味了。其实我也是人啊!只因为在那个山顶,四顾无人的地方住惯了,下来以后觉得人味扑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习惯。

这些不是理论,是实际的功夫噢!你做得到就得道了……

当年我从峨嵋山闭关后下山,与一个出家朋友结伴同行,快到成都,离城五六里时,一股人臭味就逼上来了。那时才信西游记中,妖怪找人肉吃很容易,一闻到哪里有生人味,妖怪就来了……”

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的刘克勤先生指出:

庞德公在东汉末年的襄阳名士中,享有崇高威望。

文人学士宋忠、王粲等敬他三分;司马徽、黄承彦等与之友善;诸葛亮、庞统、徐庶等则尊他为师。荆州牧刘表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正准备挥师南下,而孙权虎视江汉,欲将荆襄据为己有的危急情况下。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名重天下的庞德公身上,邀其出山。可惜庞德公志不在此,他的任务不是替刘表保住他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遵从上帝的旨意,培养三分天下的英杰。而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徐州刺史部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望族(琅琊有三大家族:琅琊诸葛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名动一时。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4岁时父亲续弦。6岁随叔父诸葛玄读书识字。8岁时丧父,9岁时已能吟诵《梁甫吟》,且习读《春秋》、《周礼》、《孙子兵法》等。这一年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汉献帝与诸葛亮同龄)。

诸葛亮10岁时,天下英豪组成反董卓联盟。

12岁时董卓被杀,军阀混战。
14岁时,曹操攻打徐州刺史陶谦,屠杀数十万徐州百姓。陶谦病死,刘备代领徐州牧。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15岁时,叔父诸葛玄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因“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诸葛亮与诸葛均遂跟着叔父到了荆州襄阳。就读于城南刘表办的“学业堂”。在学业堂他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后来又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17岁,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与弟弟到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博览群书,精研兵法,与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前辈交往频繁。
19岁,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据说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21岁,刘备屯兵新野。诸葛亮声名鹊起,被庞德公称为“卧龙”。
22岁,娶黄承彦之女阿丑为妻。
25岁,诸葛亮自比管乐。
26岁,精研典籍,写成《论诸子》。
27岁,即建安12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

上一段是诸葛亮年表的一部分,基本上出自《话说中国》,应该比较权威。

诸葛玄来到荆州襄阳后,在两年内,把两个侄女嫁给了荆州的名门望族蒯氏和庞氏。则诸葛亮初识庞德公,应该在他十六至十七岁之间(他二姐出嫁之时)。也就是说,他们师徒大约相聚了十年。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纪录片《武侯春秋》讲过,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鲁国和楚国的交界之地。齐鲁之地以儒学、法家和兵家文化著称,道家则以楚国为重镇。这些理论,诸葛亮在少年时代应该都接触过。

诸葛亮到了荆州后,在学业堂读过书,受到的是系统的儒学训练。17岁后,他隐居隆中,除了继续深入研究诸子百家。也接受了庞德公,还有司马徽等人更高深的教育,学过奇门遁甲,观星术、太乙术等。庞德公甚至教过他更奇特的东西。

有一篇网文曾罗列说:

“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在他后来上表给蜀汉朝廷的诸多公文中,诸葛亮经常引用儒家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诗》、《书》、《礼记》、《春秋》等。

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在他后来所写的军事著作中,很多见解就是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转化而来的。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

诸葛亮还读过道家的书,他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读老子的著作后自己的一番体会。

诸葛亮还读过很多历史著作,在他后来的一些论述中,大量地引用了《史记》、《左传》、《战国策》中的历史知识。

当然,所有这些书不一定全部都是在隆中读的,但在隆中,他的确博览群书,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

司马徽,是当时的大学者。

“当时,学者们讲究对古代文献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考证,搞得很复杂、很繁琐,而这些知识对于治国安邦则毫无用处。司马徽,则非常注重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古人学说中的精髓。这种治学方法,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他读书是“独观其大略””显然是受到了司马徽的影响。

我们知道,奇门、六壬、太乙合称“三式”。

奇门重地,着重军事和阵法;
太乙测国运及天灾;
六壬管人事。

作为军事家,诸葛亮擅奇门,重视排兵布阵之法;懂太乙;对六壬这种人事和细碎之事,他应该也学过,但大概没有什么兴趣。

在《诸葛亮集·上先帝书》一文中,诸葛亮称:“臣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于将帅多凶少吉”。告诉正在攻打雒城的刘备和庞统,要注意安全。

《三国演义》说:玄德看了书,便教马良先回。玄德曰:“吾将回荆州,去论此事”。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乃对玄德曰:“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刘备不得已进兵,结果酿成了庞统中箭身亡的惨剧。

诸葛亮会占星,会算太乙数。庞统也会,是千真万确的,虽然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但“南州士之冠冕”岂是白叫的,两个人的这些本领是谁教的呢?

答案已经自动浮现。

网友余夫子在“太乙术几近失传之原因”一文中说:

“太乙一术,肇于星占,大备于秦汉间,数千年来一直独步易学诸家数术方技之列,于世界历史上亦是独领风骚。太乙术上推天文,下测地理,推国运、占天文、测兵荒、断疾疫……天地间万事万物无所不包,故古人言:太乙于易最近。

涵括天地之太乙术,较之西方星占仅以星宿配以生辰断人祸福寿夭等小技,气势恢宏得多……余夫子言:欲习太乙,必通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及易学诸般数术,融会贯通之时,方可有得也。”——诸葛亮恰恰完全具备了上述条件。

蜀汉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特意派自己的亲信将领陈勰,去学习诸葛亮练兵阵法,以教禁军。

泰始九年(273年),前蜀汉大臣樊建降晋任给事中,晋武帝问樊建诸葛亮治国的情况,樊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司马炎感叹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根据司马炎的要求,陈寿整理了诸葛亮文集二十四篇,共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据记载当时蜀亡入晋的黄门侍郎寿良也编撰了《诸葛亮集》,与陈寿的颇有不同),可惜到了宋代已散佚。

此外,《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中,亦曾著录诸葛亮的一些著作。明清两代,不少人编纂诸葛亮集,然良莠不齐,甚多伪作。

惟清张澍所编《诸葛忠武侯文集》在明清人所编文集中,最为完善。张澍辑本,收录了由岳飞作序的「诸葛武侯行兵遁甲」。

岳飞的「诸葛武侯行兵遁甲金函玉镜图序」说:

“金函玉镜者,蜀时诸葛孔明所著也。当汉末时因黄巾之乱,天下豪杰并起,而曹氏父子、孙权、周瑜诸将,皆称用兵过于孙吴者也,独孔明与蜀主往往行兵遇敌,纵横吴魏间,以正维奇兵而获胜者何?盖此乃出于金函玉镜之书,是书始自上古圣皇轩辕氏破蚩尤不胜,斋戒上感九天玄女,传授驱役六丁玉女之神,诸遁甲旬内逐日遁时,书为八门定以吉凶,分内外胜负集为秘书一编传于世间,而孔明得之于龙门山岩穴之间,孔明行师出阵用以取胜,魏吴诸将咸称其神焉。

孔明奇其书可以传世,厥后自画图局六十甲子日,每日十二时,全图局俱载,九星所值,各门吉凶成败,以备行兵择选用之者,其应如响,名之曰金函玉镜图,其书指画详明,别为一家,不与遁甲诸书相似,所称神异,不可测度者也。

孔明有云,是书在兵兴之日则为行军,其历代作日用选择出行必不可无者甚矣,流传于世历代,知兵之将帅,此秘而宝之,其传者寡矣。

余学兵二十年,凡武经韬略七宝新书,六旨金镜,青囊索书,诸家兵法悉得观览,独孙氏与是图,相为体用,诚国家之籍书,而无毫发差误,实世之宝焉。

余虽武人不文独得是图之微奥,不敢擅秘,以故今出终南山黄岩老人,夙朝本朝大将狄青家藏本缮图式,命史端抚抄录用,广其传以俟后世,明哲忠谋之士用兵之际,得以观阅阐助武功,以见余之不秘昔贤之传也。”

晚进岳飞识

【九星落局法】

冬至后阳遁顺行九宫起例(一日一宫完,即至上日甲戌,余例仿此)
甲子为头起艮,甲戌飞入离宫,猿猴翻入水晶宫(坎),甲马坤中不动,
曾见龙生震地,再看虎啸生风(巽),九星殿上显奇功,太乙临之法用。

假如,甲子日艮上起太乙,离上摄提,坎上轩辕,坤上招摇,震上天符,巽上青龙,中宫咸池,干上太阴,兑上天乙,此九星顺行九宫之法也。

【夏至后阴遁逆行九宫起例】

甲子为头起坤,甲戌飞入坎宫,猿猴马上笑欣欣(离),甲马山中直进(艮),
龙临金位显能(兑),虎向乾方坐镇,九宫太乙须逆行,仔细推求有应。

假如,甲子日坤上起太乙,坎上摄提,离上轩辕,艮上招摇,兑上天符,干上青龙,中宫咸池,巽上太阴,震上天乙,此九星逆行九宫之法也。

【九星神名次序起例】

一太乙吉、二摄提凶、三轩辕平、四招摇平、五天符凶、
六青龙吉、七咸池凶、八太阴吉、九天乙吉。

【冬至后阳遁八门起例】

阳干顺布八门,甲丙戊庚壬为阳;阴干逆布八门,乙丁己辛癸为阴。
甲戊壬子坎为休,丁辛乙卯向坤游,庚甲戊午居震位,癸丁辛酉巽方求,
庚丙鼠入金乡去(乾),己癸兔居水泽幽(兑);
壬丙马行山上路(艮),乙己鸡与火为俦(离)。

假如,甲子日阳顺休生开,乙丑日阴逆休生开,丙寅日又顺休生开,阴遁起例仿此。
【夏至后阴遁八门起例】

甲戊壬子居离,丁辛乙卯艮连,戊寅甲马兑宫先,丁癸辛酉乾健,
赤白鼠游巽位(丙庚),黑黄兔走东边(癸己),丙壬骑马到坤门,乙己鸡飞坎畔。

假如,甲子、戊子、壬子俱从离上起休门,每宫三日一换,阳顺阴逆,起法如前……

这本「诸葛武侯行兵遁甲金函玉镜图序」共六卷,配有一百二十局图。在天盘中盘地盘中,填注九星八门八方,用以占测。在理论上,若再结合二十四节气、年月日等等,考其分野时日,则某州之祸福、州牧之安危,均可洞悉。

《奇门遁甲秘笈大全·奇门占事》指出:“凡占吉凶者,首重九星,以九星为天盘,吉凶由天故也。”“凡出行趋避者,首重八门,以八门为人盘,吉凶由自取故也。”“凡造葬迁移者,首重九宫,以九宫为地盘,迁移等事皆由地而起也。”(八方加中宫为九宫)

诸葛亮学过《奇门遁甲》是肯定的,《天经》有相关记录。但他有没有写出来,写出来的书是什么样子,有没有流传下来,是不是张澍辑本收录的上面这些?就不好说了。

《奇门遁甲》历来被皇家视为“帝王之学”,关系国家安危,江山归属。其真本大多私藏于皇室大内,一般不会轻易示人。

岳飞的这个序,似乎在抄录中也有一些错别字。

《诸葛亮集》中载有诸葛亮所写的「二十八宿分野」,不知道是占星用的,还是推奇门用的。其文曰:

角、亢、氐,郑,兗州:东郡入角一度;东平、任城、山阳入角六度;泰山入角十二度;济北、陈留入亢五度;济阴入氐一度;东平入氐七度。

房、心,宋,豫州:颍川入房一度;汝南入房二度;沛郡入房四度;梁国入房五度;淮阳入心一度;鲁国入心三度;楚国入心四度。

箕、尾,燕,幽州:营州入箕中十度;上谷入尾一度;渔阳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西河、上郡、北地、辽西东入尾十度;涿郡入尾十六度;渤海入箕一度;乐浪入箕三度;玄菟入箕六度;广阳入箕九度。

斗、牵牛、须女,吴、越,扬州:九江入斗一度;庐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阳入斗十六度;会稽入牛一度;临淮入牛四度;广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牛六度。

虚、危,齐,青州:齐国入虚六度;北海入虚九度;济南入危一度;乐安入危四度;东莱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淄州入危十四度。

营室、东壁,卫,并州:安定入营室一度;天水入营室八度;陇西入营室四度;酒泉入营室十一度;张掖入营室十二度;武都入东壁一度;金城入东壁四度;武威入东壁六度;燉煌入东壁八度。

奎、娄、胃,鲁,徐州:东海入奎一度;瑯邪入奎一度;琅密入娄一度;城阳入娄九度;胶东入胃一度。

昴、毕,赵,冀州:魏郡入昴一度;鉅鹿入昴三度;常山入昴五度;广平入昴七度;中山入昴一度;清河入昴九度;信都入毕三度;赵郡入毕八度;安平入毕四度;河间入毕十度;真定入毕十三度。

觜、参,魏,益州:广汉入觜一度;越巂入觜三度;蜀郡入觜一度;犍为入参三度;牂牁入参五度;巴郡入参五度;汉中入参九度;益州入参七度。

东井、舆鬼,秦,雍州:云中入东井一度;定襄入东井八度;雁门入东井十六度;代郡入东井二十八度;太原入东井二十九度;上党入舆鬼二度。

柳、七星、张,周,三辅:弘农入柳一度;河南入七星三度;河东入张三度;河内入张九度。

翼、轸,楚,荆州:南阳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轸十一度;桂阳入轸六度;武陵入轸十度,长沙入轸十六度。

“分野”这个概念,古书中经常出现。

如《三国演义》第七回:“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

“分野”这个概念是经过多次检测的,并不是什么迷信。《后汉书·方术列传》说过一个故事: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
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
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
父亲李颉,以儒学著称,官做到博士。李郃继承父业,游太学,通晓《五经》。长于《河洛》风星,外表质朴,别人都不懂他,县召他做幕门候吏。
和帝即位,分派使者,都穿便服单独行动,各人到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两人当到益部,投到李郃候舍。
这时正是夏天晚上,在外乘凉,李郃仰观天上,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知道朝廷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对看一下答道:“没有听说过”,并问:“你怎么知道的?”
李郃指着星星告诉他们:“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而来,所以我才知道。”
过后三年,使者中有一人被拜为汉中太守,李郃还在汉中为吏,太守认为李郃有隐德,召李郃做了户曹史。

王维的《终南山》一诗,人所共知。

曰: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也提到了分野这个概念。

诸葛亮在「兵法祕诀」中说:

“镇星所在之宿,其国不可伐。又彗星见大明,臣下纵横,民流亡无所食,父子死离,夫妇不相得。四维有流星,前如瓮,后如火,光景天,如雷声,名曰天狗。其下饥荒,民疾疫,群臣死。流星东北行,名天冈。天海之口,必有大水土功。又四维有流星,入以后有白气如云,状如车轮,是谓啮食。其下大兵,中国多盗贼。又有星如斗,见北斗,名为旬始。天下大乱,诸侯争雄。”——这是他占星的许多证据之一。

在「兵势」中诸葛亮说: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慧孛不殃,风气调和。
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
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

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强调打仗要五星合度,慧孛不殃。天象没有不祥的征兆。”

上天为何要将占星术流传给世人?

我以前说过,人类在农耕畜牧社会开始之前,处于先天原始时代。统治各个氏族、部落的基本上都是神巫。“占星术”就是他们摸索出来,用以窥测天意,预测未来的。

后来上界的神灵以及来地球驻在的道家真人,也把天上的观星术,以及太乙、奇门这些技术带了一部分下来,密授给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军师一类的重要人物(有些是大有来头的)。让他们在开疆拓土,治理天下,人事安排上减少失误,无往不利(「隆中对」暗示刘表将亡,刘璋守不住川蜀,就利用了占星术)。

比占星术更高级的道术,是“问天术”。是上去直接咨询天王、佛祖、五佛、十八刚,甚至至尊上帝,这段历史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几乎每一个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占星术。

譬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希腊、阿拉伯、欧洲等等,美洲还有玛雅占星术。真传秘传的占星术,还是很准确的。中国史籍中相关记载很多,西方也不例外。

譬如关于耶稣的出生,《新约》说过:

“Jesus由圣母玛利亚Maria以处女之身怀孕九月所生,于12月25日出生在伯利恒Bethlehem。那时夜空中的一颗亮星预示着他的降生,来自东方的三个贤士Magi按该亮星的指示来到了伯利恒,找到了初生的救世主耶稣,朝拜并献上赠礼。”

复活节是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也与星相有关。

诸葛亮曾经做过【阴符经序】

曰:“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圣,故曰,天机张而不死,地机弛而不生。观乎《阴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圣人藏之于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见其迹者,天机也。故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汤、武得之以王天下,五霸得之以统诸侯。夫臣易而主难,不可以轻用。太公九十非不遇,盖审其主焉。若使哲士执而用之,立石为主,刻木为君,亦可以享天下。夫臣尽其心,而主反怖有之,不亦难乎?呜乎!无贤君,则义士自死而不仕,莫若散志岩石,以养其命,待生于泰阶。世人以夫子为不遇,以秦仪为得时。不然,志在立宇宙,安能驰心下走哉?丈夫所耻。呜乎!后世英哲,审而用之。范蠡重而长,文种轻而亡,岂不为泄天机?天机泄者沉三劫,宜然。故圣人藏诸名山,传之同好,隐之金匱,恐小人窃而弄之。”——强调不要泄漏天机。

“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圣”,如何理解?

我们所说的命运,取决于慧根(先天的层次),慧根好则命运自然显达,所以圣人(主要指帝王)那不可思议的好命好运,就被人们认为是由上天所赐(譬如刘邦慧根好,就路路通)。凡人之所以是凡人,是因为他们愚蠢;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们聪慧。

当然,现实情况更复杂一些。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年轻时还是太乐观了,这肯定不是五出岐山后所写。

其【阴符经注】曰: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注:以为立天定人,其在于五贼。)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注:夫子、太公,岂不贤于孙、吴、韩、白,所以君子小人异者,四子之勇,至于杀身,固不得其主而见杀矣。)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注:奇器者,圣智也。阴阳相胜之行,时昭乎进乎象矣。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子,画八卦,考蓍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乎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注:按楚杀汉兵数万,大风杳冥,昼晦,有若天地反覆。)——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等等,非常像在讲奇门遁甲。

诸葛亮学过奇门,观星、太乙数等。所以他能预测,也留下过预测实例。

如《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记载说: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先是,南宁夷爨来降,拜昆州刺史,既而复叛。遂以万岁为行军总管,率众击之。入自蜻蛉川,经弄冻,次小勃弄、大勃弄,至于南中。贼前后屯据要害,万岁皆击破之。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渡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馀里,破其三十馀部,虏获男女二万馀口。诸夷大惧,遣使请降,献明珠径寸。于是勒石颂美隋德……”

一些不见于正史的记载,如《蜀古绩记》所说,曹彬伐蜀见到了孔明遗碑,预言宋有曹彬。狄青破侬智高见到了《孔明纪功碑》留下的预言,以及《马前课》等等。

不知道是真是假,姑且置之。

诸葛亮能预测,也相信预测,他说:

“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圣人不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行事,必须通过占卜,预测到未来的吉凶结果之后,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由于师父多是道门中人,他对道家的一套很熟悉。他在「与张鲁书」中质疑:“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修仙之人,追求长生,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可是张鲁沉浸在世俗的享受之中,怎么可能是尚道之人呢?

他在「司马季主墓碑铭」中写道:“玄漠太寂,混合阴阳,天地交判,万品滋彰。先生理著,分别柔刚,鬼神以观,六度显名。”

他说:“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但诸葛亮是有主见的人,并不盲目推崇哪一家的学说,知道各家的优劣所在。

在《论诸子》中诸葛亮指出: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诸葛亮,是有神论者。不像王充、王符、仲长统、曹操那样,认为神学就是迷信。他说:

“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

在《与李丰教》中,诸葛亮说:“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

在「军令」中,诸葛亮经常要求部队祭神。如“军行济河,主者常先沉白璧,文曰:某主使者某甲敢告于河,贱臣某甲作乱,天子使某帅众济河,征讨丑类,故以璧沉,惟尔有神裁之。”

「军令」“尝以己丑日祠牛马先。祝文曰:某月己丑,某甲敢告牛马先。马者用兵之道,牛者军农之用。谨洁牲黍稷旨酒,敬而荐之。”——牛马先是牛神和马神。

「军令」“金鼓幢麾隆冲皆以立秋日祠。先时一日,主者请祠,其主者奉祠。若出征有所剋获,还亦祠。向敌祠,血于钟鼓。秋祠及有所剋获,但祠,不血钟鼓。祝文:某官使主者某,敢告隆冲钟鼓幢麾。夫军武之器者,所以正不义,为民除害也。谨以立秋之日,洁牲黍稷旨酒而敬荐之。”

在「黄陵庙记」中,诸葛亮说: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趋蜀道,履黄牛,因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顺之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

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景见焉,鬓发鬚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前竖一旌旗,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

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

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

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诸葛亮相信大禹治水,得到了神灵的帮助。他命人重修了黄陵庙,以彰神功。

苏轼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阙,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显然借用了诸葛亮在这里写下的几句话,如“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大山壁立,峰峦如画”。

《诸葛亮文集》虽已散失,后人还是设法收辑了一些。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与军事著述。

如【正议】: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准确预言了曹操子孙的悲惨结局。

【与群下教】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此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反,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又与群下教】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军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与参军掾属教】
“任重才轻;故多阙漏。前参军董幼宰,每言辄尽,数有谏益,虽性鄙薄,不能悉纳。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未有忠于国如幼宰者也。亮可以少其过矣。”

【劝将士勤攻己阙教】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成,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

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纳言第四】说: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闻,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网友魏纪伟指出:

“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但他忠于蜀汉,屡立战功,诸葛亮照样让他当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假节,进封南郑县侯,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在人人都说魏延坏话,讨厌他的时候,一直在提拔他、重用他、包容他。让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赐爵封侯,走上了人生巅峰!

可见诸葛亮对于部下的危言危行,一直在宽容甚至在鼓励。

——亦可见唐太宗的从谏如流,诸臣多以极谏知名,完全是其来有自。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初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同样是“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写的非常好,他在此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国治军原则,为后代的人们所推崇,可谓是千古治国治军者的经典”(360百科)。

此书共约六千字。

治国第一指出:治国首先要树立根本,本立则末正矣。而敬天法祖,遵循天地的正道、常道就是其根本。

君臣第二指出:君主应宽厚仁爱,臣子须尽忠尽职。君臣上下要相互信任,一心一德。君要谋其政,臣要谋其事。设官序爵,私不乱公,邪不干正,则治国之道具矣。

视听第三指出:为政之道,务于多闻。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要察采众下之言,谋及庶士。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而邪者容其奸。

纳言第四指出: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其国其家必安。如果人君拒谏,忠臣不敢进其谋,邪臣得以行其政,则其国危矣。无道之国,就是那种上无所闻,下无所诉的地方。

察疑第五指出:若有大疑,除了占卜,更应谋及庶人。明君之治,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

治人第六指出:治人者首先要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使民知趋知禁。务劝农业,无夺其时。务薄赋敛,无尽民财。务倡俭约,使百姓远离奢侈浮华。

举措第七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人君选举,必求隐处,必至基层。有才有德之人一般是不会主动“毛遂自荐”的。诚心诚意,以礼聘士,其国乃宁。

(诸葛亮为相,在成都筑有招贤台,也叫读书台。《太平寰宇记》说:读书台在成都县北一里,诸葛亮相蜀,筑此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

考黜第八指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才能有善政良俗。吏有五害,如公报私仇,以公谋私;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打击报复,栽赃陷害;徇私枉法,以人治替代法治;贪污腐败,损公肥私等等。这五者必须严加惩戒。

治军第九指出:有文事必有武备。治军是为了匡救大乱,存国家安社稷。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而强弱在于所任之将。不热爱人民的将领,不能做国家之辅弼,三军之主帅。

用兵之道,要先定其谋,然后再施行其事。要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然后观察敌人的谋划,视道路之险隘,别安危之处所。判断主客、胜败。最后才能出军任将,张网擒敌。此兵家之所谓智者先胜而后求战,闇者先战而后求胜也。

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也。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土之战,不逆其流。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鉞为之使。

赏罚第十指出: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以虚施,罚不可以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赏罚要不论亲疏贵贱,要均平还要及时。当罚不罚,当赏不赏,都将后患无穷。

如果将领自恃有生杀之威,把应该活着的部下杀掉,犯了死罪的反而轻放。赏罚不明,对部下毫无仁爱之心,动辄发怒,军令多变,假公济私,那国家就完了。

(史称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为了确保执法的公正性,避免将领处事不公,随意打骂惩罚士兵,他连士兵接受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过问。蜀汉军队士气高昂,斗志旺盛,正是因为诸葛亮执政时的政治清明、法律公正。)

喜怒第十一指出: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而且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使人不知所措。将领为了发泄私愤进行战争,其军必败。君子要保持威严使人敬畏,但不可随意施暴于人。对于可忿之事,加之忿怒,施以刑罚,才能制止各种邪恶。

治乱第十二指出:治理国家要从大处着手,由近而远,由内而外,由本而末,由强而弱,由己及人。要裁减冗员,合并官署,剔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浮华东西,只保留有用的官职与机构。

(转世后的唐太宗,同样在即位之初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他将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名裁减为643人,对地方州县和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撤,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相比之下,宋朝则政府机构臃肿,冗员众多,内耗严重、效率极其低下,号称北宋全盛的仁宗时期,仅中央官员就超过了1.7万人。而且官员的薪资和待遇又非常优厚,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耗尽了国家的巨额财政收入,换来的不过是大宋知识分子不知廉耻的歌功颂德。)

教令第十三指出:在上者要先正己身,以身作则,然后再发布命令。否则发布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为上之道以颁布教令,宣布政策为先,诛赏为后。要用五种方法去训练士兵.....要让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

斩断第十四指出:不从教令的情况有七种,一曰轻军,二曰慢军,三曰盗军,四曰欺军,五曰背军,六曰乱军,七曰误军。这些都是治军的大忌,必须查明,果断处理。不从军令,胆敢以身试法者必须诛杀,以儆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思虑第十五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败。危险生于安逸,祸乱生于和平。所以君子应当视微知著,见始知终,防微杜渐,把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

阴察第十六指出:治国要上下齐心,互不猜疑,要深谋远虑,不打无准备之战。用人不一定要用最优秀的,但一定要用最专业的,足以把事情办好就成,不必吹毛求疵。

除了「便宜十六策」,诸葛亮遗留的重要著作还有《将苑》。

该书在宋朝被称为《将苑》,在明朝被称《心书》或《新书》,全书共50篇,约5000字。

《将苑》博采《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等军事名著中的精华,加以自己的经验与创造,从各方面论述了为将之道。

评论指出:

“诸葛亮的《将苑》,非常系统地论证了将领在军队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领兵作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颇受后人重视。

《将苑》凝结了诸葛亮的领导艺术和识别、选拔、任用将领的奥秘,全面阐述了将领所应具备的各种品质、能力和应该杜绝的恶习,以及领兵打仗的技巧、克敌取胜的关键等,堪称古代为将之道的蓝本。

也正因如此,历代军事家都对该书推崇有加,认为它是古代将领智慧的集大成者。”

有专家分析说,《将苑》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将领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君主与将领的关系;
三、将领的用人之道;
四、将领的军事素质;
五、严明军纪。

(一)将领道德修养。

主要包括在《将材》、《将器》、《将志》、《将善》、《将刚》、《将强》等节正面论述和与《将弊》、《将骄吝》、《将戒》等节的反面论述中。提出将分九材: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要求将领要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不恃强,不怙势,宠辱不惧,不贪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要能做到“五善四欲”:即善知敌形势,知进退,知国之虚实,知天时人事,知山川险阻。要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将领的性格要刚不可折,柔不可卷,刚柔相济。力争以“高节,孝弟,信义,沈虑,力行”实现“五强”,杜绝“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的八恶;

要遵守十五条纪律:即虑、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谨、仁、忠、分、谋;要特别注意为将八弊: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同时要防止骄傲和吝啬。

(二)君主与将领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兵权》、《出师》、《假权》等篇的论述中。其思想特点突出地继承了孙子的“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假权》)。

《兵权》阐述了主将能否真正掌握兵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得权如虎添翼,失权则如龙游浅滩。将帅出征,君主授权,仪式要庄重而肃穆,要郑重嘱托。

(三)将领的用人之道。

包括《逐恶》、《知人性》、《择材》、《腹心》、《三宾》、《励士》、《和人》等篇。

提出要弃五害,远奸伪悖德之人:“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总结了知人七术,即以是非而观其志,以辞辩而观其变,以计谋而观其识,以祸难而观其勇,以酒而观其性,以利而观其廉,以事而观其信;明确人非通材,要“各因其能而用”;

指出为将者,必须要培养、拥有“腹心、耳目、爪牙”;

战争的复杂性,还要求将领要有一帮参谋智囊,以其才能分三宾而待;

在战争中鼓舞士气非常重要,要尊之以爵,赡之以财,接之以礼,厉之以信,施恩不倦,执法如一,身先士卒,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将士无不勉力而战,拼死效力;

在整个统帅过程中,要特重“人和”,如若不和,虽汤、武之智,不能取胜于匹夫。

(四)将领的军事素质。

包括智谋水平,侦察的运用,和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了然于心和巧妙运用。

《智用》要求“顺天、因时、依人”;《不阵》继承“上兵伐谋”的思想;《审因》、《机势》、《应机》、《揣能》等则强调利用民心和时机;《谨候》与《察情》论述了侦察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天势》、《胜败》、《地势》、《战道》则论述了作战地形与天候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五)严明军纪。

严格治军,是诸葛亮一贯的思想。

《习练》、《军蠹》《重刑》、《整师》、《威令》等篇体现了他重视作战训练、惩治军中腐败、加重刑罚力度、严肃军纪的治军观点。

《将苑》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第一部专论为将之道的书,是一本古代的将才学。

它一事一议,论证全面、具体、言简意赅,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将领所应具备的各种品质、修养、能力和素质,以及应该防止的弊端和应该杜绝的恶习,堪称古代为将之道的集大成,其中凝结了诸葛亮的领导艺术和识别、选拔、任用将领的奥秘,该书受到了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被认为是统军带兵的必读之书。

我们现在摘录一部分,使网友们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

【兵 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逐 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 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强,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 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将 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将 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彊,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 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 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将 骄】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将 彊】
将有五彊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沉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彊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阨,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之谓八恶也。

【出 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鉞于君。君持鉞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

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诸葛亮的其他军事著作,大抵是篇目尚存,而文多亡佚。

在《诸葛亮集》的篇目中,还有“南征”“北伐”“计算”“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8篇,显然是谈军事的;其他“权制”“综核”“杂言”“贵和”“法检”“科令”等篇,对军事也应该有所涉及。

诸葛亮军事著作可信者,还有《诸葛亮兵法》(《隋书·经籍志》注称,“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亡”)。

清人侯康认为:“《通典》一百五十六引诸葛亮‘兵法’,一百五十七引诸葛亮‘兵要’。《御览·兵部》亦屡引诸葛亮‘兵法’‘兵要’,大约即一书而异名耳。《御览》复引诸葛亮‘军令’,亦当出此书。”

据专家考证,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可能也受到过一些窜改。诸葛亮军事著作可疑者尚有:《武侯八阵图》一卷。宋志所载之诸葛亮《占风云气图》一卷、《兵书》七卷、《兵书手诀》一卷、《平朝阴符二十四机》、《六军镜心诀》等等。

由于诸葛亮声名远播,影响巨大,“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

除了上述著述,诸葛亮在文集中还留下了一些「教令」「军令」「兵要」。

他制定的一整套战斗条令,涉及陆战、船战、阵法、行军、后勤、纪律、祭祀等等。

如【作匕首教】:作部作匕首五百枚,以给骑士。
【作刚铠教】: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
【贼骑来教】:若贼骑左右来至,徒从行以战者,陟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地狭者,以锯齿而待之。

如【军 令】:闻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员阵。
【军 令】:连冲之阵,以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相离,护侧骑与相远。
【军 令】:敌以来进持鹿角,兵悉却在连冲后。敌已附,鹿角里兵但得进踞,以矛戟刺之,不得此驻,起驻妨弩坏。
【军 令】:战时,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渍水中,积聚之,以助水淹。贼有火炬、火箭,以掩灭之也。违令者髡翦耳。
【军 令】:选三部司马,皆限力举二百斤以上,前驱司马便大戟,田基司马取能挽一石七以上弓。

【军 令】:凡战临陈,皆无讙譁,明听鼓音,静视幡麾,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
【军令】:两头进战,视麾所指,闻三金音,止,二金音,还。

如【兵 要】:军已近敌,罗落常平明以先发,绝军前十里内,各案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内。数里之外,五人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看隐蔽之处。军至,转寻高而前。第一见贼,转语后第二,第一诣主者,白之。凡候见贼百人以下,但举幡指;百人以上,便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察之。

【兵 要】:凡军行营垒,先使腹心及乡导前覘审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营地,壁立军分数,立四表候视,然后移营。又先使候骑前行,持五色旂,见沟坑揭黄,衢路揭白,水涧揭黑,林薮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应之。立旗鼓,令相闻见。若渡水踰山,深邃林薮,精骁勇骑投搜数里无声,四周绝迹。高山树顶,令人远视,精兵四向要处防御。然后分兵前后,以为镇拓,乃令辎重老小,次步后马,切在整肃,防敌至,人马无声,不失行列。险地邪径,亦以部曲鳞次,或须环迴旋转,以后为前,以左为右,行则鱼贯,立则雁行。到前止处,游骑精锐,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营。一人一步,随师多少,咸表十二辰,竖立旗,长二丈八尺,审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以朱雀旂竖午地,白虎旂竖酉地,玄武旂竖子地,青龙旂登卯地,招摇旂竖中央。其樵牧饮食,不得出表外也。

【兵 要】: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

【兵 要】: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兵 要】:若能力兼三人,身与马如胶漆,手与剑如飞凤,诚宜宠嘉。

还有【作木牛流马法】: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頷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

【八阵图法】: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等等等等……

《中国军事史》认为:

“诸葛亮军事思想有广泛的来源。首先,来源于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战争实践。社会实践包括战争实践本来不被东汉以家尚经学为传统的儒生所重视,但是自从群雄蜂起、酿成末世之祸以后,这些稽古的儒生便被看成是不达时务的俗士。这时,出现了一批关心时局的士人,风气逐渐改变为谈世事喜说纵横,识时务者誉为俊杰。诸葛亮便是在这一风气变化中涌现出来的俊杰,是新派中的佼佼者。

他在荆州学派影响下,养成简明求实、重视时务、淡泊宁静、身体力行的学风。在探讨刘备集团如何发展力量、战胜中国最强大势力曹魏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由于刘备集团实践的核心问题,始终是以弱胜强,因此这个问题便形成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的主题。

其次,诸葛亮生于孔子家乡和儒学发达的鲁地,邻近管仲所在的齐地,他的军事思想较多地受到儒家和法家的影响。他汲取儒学中以“德”为中心的有用思想,扬弃其君权神授、亲亲等级和谶纬妖妄。

儒学对其军事思想的影响哟两个突出表现:一个是在战争观上,坚持“王者之兵”和人谋取胜。
二是在用兵时使用正兵较多,使用奇兵较少,不大善于运用权谋诈术。

法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主张以法治军。主要是吸取法家关于明法、富国强兵、敢于从下层选拔人才等思想,而不大用其权、术、势等思想。
他的兵学还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广泛影响。他当政后写申、韩、管子、六韬,推荐给太子刘禅作必读教材,说明他取法较杂。

历来学者也认为诸葛亮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杂采诸家,兼收并蓄。朱熹称“孔明学术亦甚杂”,叶适以为他“本王心行霸政,以儒道挟术数,为申、商、韩非而不自知”。

诸葛亮家乡邻近的齐地,是太公吕尚、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的封地或家乡,是兵学发达之地。这一有利条件便利诸葛亮吸取兵家思想。从军事实践上看,诸葛亮不仅学习了兵家权谋,大约也较全面地精研了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此书说诸葛亮“扬弃其君权神授、亲亲等级和谶纬妖妄”,肯定说错了。君权神授往往是现实,谶纬与术数也未必就是妖妄。)

诸葛亮的著述已遗失很多。譬如《三国志》曾征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文现已失传。

除了政治、军事,诸葛亮也擅长经济。

史称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晋人袁准所说)。

孙权说:诸葛“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直至蜀亡,蜀汉国库尚存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民间可能更多。故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他的经济思想,多半来自他喜欢自比的管仲,这个我们以后再谈。

汉朝的五言诗非常少。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诗歌,都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即“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东汉末年可能《古诗十九首》已经出现。但诸葛亮大概没有看到。他也不会写诗。不像曹操父子富有诗歌天才。诸葛亮的散文水准,有目共睹。「诫子书」,「为后帝伐魏诏」,「正议」,「绝盟好议」,「论光武」,以及「黄陵庙记」,「前后出师表」等,写的都不错。

【360百科】说,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说他是“发明家”,是因为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

在“书法”一栏中,【360百科】说: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

“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

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又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

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

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

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

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 - 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也常有练习书法。《常德府志》记载:

“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他却不忘练习书法。”

【绘画】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

《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

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

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诸葛亮《远涉帖》

《玄莫帖》(此帖是不是诸葛亮的亲笔书法作品,学者们尚有分歧。)

【远涉帖】

《远涉帖》,章草三行,二十七字,传晋王羲之摹诸葛亮书。据《宣和书谱》著录,《远涉帖》曾入宋内府。

内容录入《太平御览》;元人王恽《玉堂嘉话》、《秋涧先生文集》,清高士奇《江村书画目》、李葆恂《海王村所见书画录》等均有著录。曾经北宋苏轼、宋徽宗、元大名藏家及清孙承泽、翁方纲等收藏、过目、题跋。

释文:“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

背景:诸葛亮没有儿子(长子诸葛瞻后来生于后主建兴五年),于是诸葛瑾将其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战役中,诸葛乔被派往前线,诸葛瑾担心诸葛乔,为使哥哥安心,诸葛亮多次写信安抚。《远涉帖》是诸葛乔北伐归来,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家书。

诸葛亮的书法成就,肯定比不上钟王(钟繇和王羲之)。汉代发生过草书热,“草圣”张芝不仅善章草,又创造了“今草”。诸葛亮的草书,也是出自时代潮流,算不上别出心裁,但诸葛亮的文笔比较特别,比较简练倒是真的。

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中说:

“诸葛亮曾经向别人夸奖董厥,说:“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

这“思慎宜适”四个字,是“诸葛体”,费解。意思是:“董厥这个人很小心,想得很仔细,说出话来,很恰当,可行。”

关于诸葛亮的师承,元代《仙鉴》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司马徽谓亮曰:“以君才,当访名师,益加学问。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韬略,余尝过而请教,如蠡测海,盍往求之。”

引亮至山,拜玖为师。居期年,不教,奉事惟谨。玖知其虔,始出《三才秘籙》,《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令揣摩研究。百日,玖略审所学皆能致其奥妙,谓曰:

“方今天运五龙,非有神力者不能济弱于斯时也。”

亮问五龙之说,酆公曰:“秦汉之时,五龙变现,如赢秦为白,吕秦为黑,项王为苍,汉高为赤,汉文梦黄龙之瑞,光武应赤伏之苻,故两汉互尚黄赤。

及今汉祚欲终,火土垂绝,虽余焰未息,复当流之于西,禀金而王。孙坚修汉诸陵,乘土之德,故狮儿创业于江左。与火土为仇难者,水也。今曹氏已定北方,木继水而生,其子有青龙之祥,火袭木而王,其后有二火之识也。”

亮曰:“操为国贼,权为窃命,亮当此乱世,则惟退隐躬耕,养志乐道。”
公曰:“不然,抱此材器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心,然出处必以正,刘备汉室之胄,子如一出为辅,则可成立矣。”

亮问关张辈何如?公曰:“羽是解梁老龙,飞是涿州玄豹,云乃长山巨蟒,竺乃东海寿麋,其后犹有襄阳凤雏、长沙虎母,西凉驹子,天水小龙,皆子之良佐使也。

南郡武当山上有二十七峰,三十二巖,二十四涧,峰最高者曰天柱,紫霄,二峰间有异人曰北极教主,有琅书,金简,玉册,灵符,皆六甲秘文,五行道法。吾子仅习兵阵,不喻神通,终为左道所困。”

遂引至武当山拜见。惟令担柴汲水,采黄精度日。居既久,方授以道术,遣下山行事。至灵山,酆公已北回复命,复寻教主亦不在,峰头风雷声轰轰,如千万人语,始悟神人指点,自负不凡。司马徽见之,改容曰:”真第一流也。”

——司马徽对诸葛亮说:“以你的才华,现在应访名师,进一步增长学问,汝南灵山酆玖熟谙韬略,我曾路过那里向他请教,感到他的学识深不可测,你可以去他那里求教。”

司马徽亲自带诸葛亮前往灵山,拜酆玖为师。

诸葛亮来到灵山整整一年,酆玖“居期年,不教”,诸葛亮并不着急,对老师十分恭敬。酆玖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诸葛亮可教,于是拿出三部书让诸葛亮研读。

这三部书的名字分别是《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和《孤虚相旺》,酆玖告诉诸葛亮,精读此三部书一百日,之后向他汇报读书心得。

诸葛亮认真研读,百日之后向老师汇报,酆玖认为诸葛亮已能“审所学皆能致其奥妙”。

酆玖认为,诸葛亮已研习了兵法,但还“不喻神通”,也就是缺少变化,终究还显不足。南郡管辖下的武当山里有一位北极教主精于此道,于是亲自带着诸葛亮来到武当山,再拜北极教主为师。

可是诸葛亮到了这里,每天的任务只是担柴挑水,除此之外,就是上山采一种叫黄精的东西。黄精是一种中药,俗称考老虎姜、鸡头参,可补气养阴,现代人常用来治疗糖尿病。诸葛亮不知道采了多少黄精,北极教主才开始教他,教授的主要内容是道术。

《仙鉴》记载,诸葛亮学成回到襄阳,再与司马徽交谈,司马徽大吃一惊,改容誉曰:“真第一流也!”

学者们分析说:

武当山在汉代归武当县管辖,属南阳郡,由襄阳沿汉水向上不远便到,距隆中不到一百公里。

“武当”在汉末时节,也的确聚集了一批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士。

也有专家分析说:

河南有四五处灵山,如果酆玖真的隐居灵山,此地有可能在河南宜阳,“当然这只是推测。酆玖其人在传说中很神通,而正史却缺少记载,诸葛亮是否真的拜他为师,不得而知。”

诸葛亮精通儒、法,深得兵家精髓,同时也精于易、道,这在他留下的著作中可以得到证明。道术也许源于他的兴趣和自学,也许果真得到过某些高人的指点。

在诸葛亮时代武当山里有没有一位“北极教主”,这一点已很难考证。《仙鉴》把诸葛亮归为“武当弟子”,恐怕更多地是想借重诸葛亮的名望罢了。

——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天经中没有相关记录。

看过诸葛亮的著述与手迹,则其平生所学,我们已经能够知其大概。

诸葛亮曾受教于叔父诸葛玄,受教于庞德公、司马徽等人,还有其他几位道家高人(天经说过,都是庞德公的师兄弟)。除了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其他各家的理论,以及文学、史学、书法、绘画、音乐等,其最高端的占星、奇门、太乙数应该主要来自庞德公。司马徽在道学、经学、奇门、兵法上应该也点拨过诸葛亮。他在机械上的创造发明,则历史上传说出自妻子黄氏之指导(但天经没有说,我也不知真假)。

诸葛亮所学如此庞杂,所需时间如此之多。除了刻苦自学,还要广交士林,到处寻师访友,看起来他在隆中隐居十年,根本就没有认认真真干过多少农活,不是一个好农民啊。

襄樊地居天下之中,东汉末年的襄阳,是荆州首府。往北,经新野、南阳,可直达京城洛阳。往南,经宜城到江陵,过长江可到交、广二州。从襄阳向西,经老河口、郧县,可达汉中。往东至江夏入长江,至秣陵(今南京),可达扬州。西南经宜昌,还可到达益州。据说汉代在交通要道上,每三十里都设有一个驿站,可迅速传达命令和消息,也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刘表在荆州,恩威并用,招诱有方,史称万里肃清、年谷丰登、群民悦服。从关西、兖州、豫州来投靠荆州的学者有上千人之多,刘表对他们都能加以安抚赈赡。又博求名儒,开经立学,使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逸出了郡国学的范畴,仿佛是洛阳太学已经南迁。

当时荆州素有教养和学识渊博的学者、俊杰,有司马徽、宋忠,綦母闿、王粲等人;还有一部分下级官吏弃官而来,如杜畿、赵戬、杜袭、尹默等。这样就使襄阳人才荟萃,为诸葛亮交游士林,寻师访友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史载,诸葛亮在襄阳结交的好友有: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庞统、马良以及长辈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他们或是同辈志同道合的知己,或虽一老一少,却情趣相投,渐渐成了忘年之交。他们“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畅谈天下形势,议论古今,品评人物,切磋学问,相互砥砺,关系甚为密切。——所以诸葛亮的成才,除了师傅们的教导,同学与朋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之功亦不可忽略。

《仙鉴》说北极教主教过诸葛亮道术与神通,不大可信。

滕鼎来真人就在诸葛亮身边,彭祖师、陈拓、邓玉珍、黄四贞等师父有时也会来探望、指导孔明。他们都是地球修炼界一等一的绝顶高手,道法出神入化,但他们并没有教他道术。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诸葛亮是要入世的,会帮助刘备三分天下。用神通去和凡人对阵,不仅不合天理,说起来也是胜之不武。

但一件事是真的:诸葛亮学过法术。道术是以内功为根基,是需要长期禁欲修炼的。某些法术则不需要。只要有名师指点,一学就会。

《天经》说:诸葛亮学过呼风唤雨术。

呼风唤雨,事实上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利用内功,调动自身的阴阳二炁,令外界的阴阳之气产生感应,产生风雨。
第二种则是念诵咒语,祈求风神和雨神的帮助,送来风雨。天上的风神——风云子和天上的雨神——孤立娃(女神),事实上都是左龙的好朋友,在天界经常聚首,交情非常深厚。诸葛亮一念密咒,他们就会来踊跃帮忙倒的确是真的。

这些密咒就是滕鼎来真人,也就是庞德公所教,连他的侄儿庞统都不会。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叫“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说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因为冬天没有东南风,无法用火攻破曹,焦虑万分,口吐鲜血,卧病不起。诸葛亮听说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叫做“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请他进一步赐教。孔明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

周瑜说:“用不着三日三夜,只要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于是诸葛亮在南屏山筑坛祭风。到了预定时刻,三更时分,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因此用火攻计,大破曹军数十万于赤壁。

三国鼎立,遂告隐隐成形。

实际上“奇门遁甲”主要用来选择吉时吉方,预测世界大势和幽微之事,并不是用来呼风唤雨的(是不是可以呼风唤雨我现在还不大清楚)。

诸葛亮的呼风唤雨法,也没有用在赤壁大战之时。他把这种法术用在了哪里?我们以后会给出一个交代。

“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说:

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

——一个内功高手调动自身的阴阳二炁,令外界的阴阳之气产生感应,引致风雨的法术,就出于这种原理。

宋代第一诗人陆游在自己的《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诗中说: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年典午称滑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象梁父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年读何书?”

对于陆游的问题:诸葛孔明“高台当年读何书”,在下以上所说,大概也能算是一种回答。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6周岁,虚岁27岁。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三分天下。然后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天经上说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构想,有一部分就来自于庞德公)。

诸葛亮旋即出山辅助刘备,他告诉刘备:“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刘备从其计,得兵近两万,其众遂强。诸葛亮并且告诉刘表的长子刘琦,要找机会出镇地方以避蔡氏之害。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杀死。刘琦立刻自告奋勇,请求担任江夏太守之职,接掌了黄祖的江夏水军,为他日逃亡的刘备建立了避战之所。

这一年元月,消灭了袁氏残余后的曹操回到邺郡,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随后废三公,于六月自任为丞相。七月,48岁的曹操挥师南下。

八月,刘表在襄阳病逝。刘琮继位。九月,刘表次子刘琮向曹操投降。

刘备从樊城分兵,遣关羽率水军沿汉水南下;刘备率陆军,携带沿途十余万百姓南行,日行十余里,曹操派虎豹骑追击刘备军于当阳长坂。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会合关羽水军于汉津,南撤至樊口。他遣诸葛亮随鲁肃前往柴桑联合孙权。诸葛亮以激将法游说孙权,孙权遂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刘抗曹。冬十二月,周瑜联合刘备大破数十万曹军于赤壁。曹军死亡大半,失去了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曹操撤往北方,留曹仁等守江陵。

建安十四年,49岁的刘备夺取了荆州的江南四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配合周瑜攻取了江陵。十二月,刘琦病死,刘备被部下拥戴为荆州牧。

三足鼎立之势,初步形成。

庞德公一家人也从这时候起,开始分散四方。

早在刘表时代,庞统就被当时的南郡长官录用做了功曹(也叫功曹史,是郡守的主要佐吏)。周瑜夺下江陵(江陵是南郡治所)后当了南郡太守。他让庞统继续以功曹的身份管理南郡,自己当上了甩手掌柜。

《荆州先贤传》说:“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

但后来双方合作的很不错,关系很快亲密起来,直至于周瑜死后,是庞统送丧回到了东吴。

而后刘备才自孙权处求得江陵,让庞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代理耒阳县令。庞统在县不作为,被免官。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士元不是治理一县的百里之才,如果让他担任治中、别驾等职务,才能让他发挥出巨大的才能。”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与庞统深入交谈后,发现他才华出众,大为器重,遂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近及待遇仅次于诸葛亮。庞统从此与诸葛亮一起当上了军师中郎将。后来诸葛亮留镇荆州,庞统随刘备领兵入蜀。

在此前后庞统的父亲庞公,庞统的弟弟庞林,庞统的长子庞宏,还有庞统的女儿,都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庞德公之子,诸葛亮的二姐夫庞山民,大概很早就在曹魏一方做了官。他的儿子庞焕,后来则在西晋做官。

其余的家人,为了避免曹操一方的纠缠或者迫害,都随庞德公隐居到了襄阳城东南约30里处的鹿门山,借口采药,往而不返。

——“庞德公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因不知所在。”

天经上说:庞德公晚年安顿好家人后,施展道术,白日飞升,回到了天庭。

而鹿门山因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名闻遐迩,后来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后人谓之“圣山”。

孟浩然的《登鹿门山》说: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明朝文学家陈继儒说:黄石公降一子房而隐谷城,庞德公降一孔明而隐鹿门,老子降一仲尼而隐流沙。盖名遂则身退矣!是射马擒王之法也。故曰二公者,老子之徒也。

清人阮函在《答鹿门与隆中孰优说》中说:“庞公却辟刘表,知其不足与为;而智辩昭烈,隐然出武侯以自代。在国可扶炎鼎之衰,而在已无改岩林之乐。”

《襄阳耆旧记》曰:“鹿门山,旧名蘇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於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陈继儒所说,“是射骂禽王之法也”,应该是“射马擒王”,这是印刷错误。

明陈继儒在《狂夫之言》中的原话是:

“黄石公、庞德公,老子之徒也。子房,人杰也,黄石公以进履折之,曰:“孺子可教”。孔明卧龙也,每见庞德公,拜于床下,初不令止;仲尼圣人也,老子曰:“子去子之骄气,与子淫态。”黄石公降一子房而隐谷城,庞德公降一孔明而隐鹿门,老子降一仲尼而隐流沙。盖名遂则身退矣!是射骂禽王之法也。故曰二公者,老子之徒也。”

这里的“初不令止”,原文应该是“殊不令止”。后来大家抄书,抄来抄去,错抄成了“初不令止”。)

滕鼎来真人,也就是庞德公在三国时代留下的故事,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后人为此写下了大量纪念性的诗歌。如:

孟浩然那首更著名的《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及《题张野人园庐》

与君园庐并,微尚颇亦同。耕钓方自逸,壶觞趣不空。
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何处先贤传,惟称庞德公。

李白的《寄弄月溪吴山人》:

“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
夫君弄明月,灭景清淮里。高踪邈难追,可有古人比。
清扬杳莫睹,白云空望美。待号辞人间,携手访松子。”

吴筠的《高士咏·庞德公》:

庞公栖鹿门,
绝迹远城市。
超然风尘外,
自得丘壑美。

杜甫的《遣兴五首》之二:

“昔在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唐阎防的【夕次鹿门山作】:

庞公嘉遁所,浪迹难追攀。
浮舟暝始至,抱杖聊自闲。
双岩开鹿门,百谷集珠湾。
喷薄湍上水,舂容漂里山。
焦原不足险,梁壑未成艰。
我行自春仲,夏鸟忽绵蛮。
蕙草色已晚,客心殊倦还。
远游非避地,访道爱童颜。
安能徇机巧,争夺锥刀间。

宋朝李廌的:

荆山云苍苍,汉水波弥弥。
山川意高澹,宜有隐君子。
德公卧鹿门,老不践州里。
洁身远忧患,岂复存愠喜。
藐然姑射人,胡为市门倚。
诸郎有凤雏,辄与卧龙起。

苏轼的《庞公》:

“襄阳庞公少检束,白发不髡亦不俗。
世所奔趋我独弃,我已有余彼不足。
鹿门有月树下行,虎溪无风舟上宿。
不识当时捕鱼客,但爱长康画金粟。
杜口如今不复言,庞公为人不曲局。
东西有人问老翁,为道明灯照华屋。”

苏轼的: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君看庞德公,白首终泥蟠。岂无子孙念,顾独遗以安。
鹿门上冢回,床下拜龙鸾。躬耕竟不起,耆旧节独完。

黄庭坚的:

“汉上思见庞德公,
别来悲叹事无穷。
声名藉甚漫前目,
须鬓索然成老翁。”

陆游的《读史》之二:

“荣悴纷纷醉梦中,
转头何事不成空。
全家采药鹿门去,
我忆襄阳庞德公。”

元代赵孟頫的《咏逸民九首》之七:

“鹿门何亭亭,下有辟世贤。
凤雏隐中林,卧龙蟠其渊。
一朝起高翔,斯人独深潜。
功名不可为,我志久已安。
一闻耆旧传,使我心悠然。”

张养浩的《庞德公》:

“鹿门佳处恣游遨,
谁识沈冥一世豪。
莫把功名论出处,
卧龙终让德公高。”

潘音的《庞德公》:

高士遗踪尚可寻,襄阳城外閟幽林。
久知轩冕浮荣薄,已卜耕锄乐趣深。
麟阁不图丘壑相,鹿门应遂白云心。
千秋事与人俱往,满目松楸带夕阴。

杨维桢的《览古》之十八:

“襄阳有高士,生产不曾治。
何以遣妻子,鹿门有深期。
籍籍齿牙论,龙凤名诸儿。
诸葛拜床下,可是圯桥师?”

顾炎武的《古隐士》之二:

“尝闻庞德公,自守甘穷饿。
旦率妻子耕,不知州牧过。
关中傕汜攻,河上袁吕破。
默默似无闻,但理芸锄课。
独识诸葛君,一言定王佐。”

传说庞德公也留下了两首诗,其一是《同鹿门少年马绍隆冥游诗·忆荆南》:

高名宋玉遗闲丽,
作赋兰成绝盛才。
谁似辽东千岁鹤,
倚天华表却归来。

其二《同望荆门》曰:

千年故国岁华奔,
一柱高台已断魂。
唯有岘亭清夜月,
与君长啸学苏门。

——道家仙人一般都擅长诗词,《天经》中很多篇什都是诗词。但这两首诗在我看来,却很像是后人伪托的。

第一、其遣词造句不大类似汉人;
第二、汉末七言诗刚刚兴起,恐怕尚不至于这么圆润、玲珑。

汉代除了张衡不太标准的《四愁诗》算是七言诗,即“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其余唯有曹丕的两首《燕歌行》已具七言雏形,一般学过文学的网友都很熟悉。

其一曰: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似乎与上面所谓的庞德公诗作不大相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也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可以断言前诗就是赝品。

鹿门山有鹿门寺,寺左原有三高祠,传说即庞德公旧宅。

目前的鹿门山景点除了鹿门寺,还有孟园、浩然墓、碑廊、庞公制药洞、诸葛拜师堂、息波伏虎亭、霸王寨等等。

也不知何日能得一游。

原文地址:https://t.cuizhiping.com/thread-67-1-1.html

(本文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手机查看